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黄帝内经

经脉别论

书籍:黄帝内经 作者: 朝代: 专题:书籍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

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阳明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少阳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太阴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阴(疒娟之右)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

帝曰:少阳藏何象。

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藏者,滑而不实也。

帝曰:阳明藏何象。

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上一篇:三部九候论 下一篇:藏气法时论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小气鬼喝凉水完整版
小气鬼喝凉水完整版
小气鬼,喝凉水,老师打你歪歪嘴.小气鬼喝凉水,喝了凉水变魔鬼... 小气鬼,喝凉水,生个儿子吊死鬼!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甘茂攻韩取宜阳
甘茂攻韩取宜阳
战国之世,秦国称雄诸侯的著名战将有樗里子、甘茂、穰侯、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父子等人,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秦蚕食诸侯,才替秦始
甘茂:能言善辩者
甘茂:能言善辩者
甘茂是战国时下蔡(今安徽省凤台县)人,秦惠王时,由张仪、椿里子推荐会见秦惠王。秦惠王去世后,武王继位。甘茂平蜀国反叛,回来后任左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