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避暑妙招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8-26 12:31:26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瓷枕在唐朝时,一般可见到的有三彩、褐釉、黑釉、长沙铜官窑等釉色,而造型则有睡枕及脉枕等。到了宋朝,瓷枕造型更是多样化,特别是陪葬用者,器型增大、样式与纹饰都以含有寓意者为取。此件婴儿枕应为日常生活用品。造型活泼可爱,健康儿穿着衫裤及套上有花纹的锦缎长背心(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有一件造型相同,但背心则素无花纹),趴在锦\垫上,双脚往后交*,一副悠哉状,令人疼爱。
此枕以前、后模压制而成,再以刀剔刻脸部五官及衣着线条,使其表情更生动明确。器底平整,左右挖有二小圆洞,这是为避免烧造时因密闭的器内,空气热涨而爆裂。釉牙白略带灰。定窑在烧造时因以煤炭为燃料,窑内为氧化焰气氛而使釉色泛黄略带灰。在器底有几处流釉现象,此即文人们所形容的“泪痕。此件器底刻有乾隆癸已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春之御题诗款。
古代没有电扇,也没有冰箱、空调,难道古人就度“夏如年吗?其实不然,古人度夏不借助高科技因而更亲近自然,更有情调,他们也能把夏天过得本本色色、有滋有味。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还真有些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人工风扇即在一个轴上装上扇叶,轴心上拴有绳索,仆人手摇轴心上的绳索,扇叶被带动旋转则可产生凉风,当然布衣是享受不起这种风扇的。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在很早我们的先人就知道采用瓷枕解暑,瓷枕的枕面上是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极了。“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这样的诗句都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极佳寝具。
古人在夏天防蚊虫也用蚊帐,但是他们用起蚊帐来可比现代人有情调。少女们在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巧手的妇女用花枝编成麒麟、鲤鱼等吉祥物挂在纱帐里,定能做个好梦。古人还有配挂香囊的习俗,许多香囊中的药材都有驱蚊虫的功效,比如霍香、薄荷、菖蒲,这相当于把“蚊不叮带在了身上。
古人没有电冰箱冷镇食品、制造冰块,官府在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一旦夏天到来有钱人家便买来冰块或者白雪,拿出来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宋代经济繁荣,冷食花样翻新,民间出现了果汁加冰块的冷饮,到了元代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算是冰激凌的雏形,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经过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冰激凌。
古人不但懂得消暑,还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这种超然脱俗的意境,恐怕只有古人做得到,要是现代人,恐怕早躲进了空调房里了。
-
-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
-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
- 床母胎记———血管瘤
- 听到老一辈的人说:如果小孩身体上有一块红色胎记,是床母作记号来的。”到底“床母”作了是什么记号?会不会影响日后的健康?所谓的红色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对董卓的评价
-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
- 狐偃劝晋文公退避三舍,击退楚军
- 晋文公在各诸侯国的威望很高,很多小国有难,都会找晋文公帮忙。有一天,宋襄公的继任者宋成公写信给晋文公,说楚国要联合三国攻打宋国,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