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
个人与他人、群体、模范人物等在情感、心理及认识上的自我一致过程。由弗洛伊德最早使用。凡是人们对他人的境遇、情况等表示同情,或对他人的感情、经验能体会和共鸣,对某种意见的赞同和一致,或对他人优秀品质及长处的称赞和学习,或待人如待己等等,都属于认同。可见,认同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幼时常常模仿父母的某些行为,继而模仿老师的某些品质,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品德及思想,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现象就是认同作用。认同并不限于儿童,成年人也有这种倾向。如,效法历史人物,学习英雄模范,学习电影、小说等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把某些个人或组织的胜败看作自己的成败等。不过,成人的认同偏重于社会价值方面。认同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有了“认同”,人们才能交流思想感情,进行谈心活动,学习先进经验,学习先进人物和先进思想,才能进行思想教育。可以说,一切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认同作用而实现的,没有认同就没有思想政治工作。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王冕好学
- 元朝末期,出了个有名的画家王冕。从小好学,而家境贫寒。由于读不起书,只好帮着家里放牛。七八岁时,有一天他路过学堂门口,听到里面琅琅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
- “非”带有否定、批判的意思,孟子为何被荀子所“非”呢?且让我们一探究竟。荀子把孔子当做圣人看待,从政治主张、学术思想,到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