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观念
指人们欣赏美的事物、创造美的活动所持的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人们在审美实践中产生的,对审美对象的反映。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美的事物,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把一些偶然的非本质的现象去掉,把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便成为各种美的观念。审美观念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直观形象,是头脑中的典型意象。审美观念有阶级性。不同阶级的人把符合本阶级利益和道德规范的,合乎本阶级思想观点的认为是美的,否则就认为是不美。审美观念有民族性。这是因为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们的性格,衣饰等方面各不相同。同一个民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所见所闻多是本民族的生活现象和人物的外貌和性格,久而久之,在头脑里便形成比较固定的观念。审美观念的民族性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比较固定,世代相传。审美观念还具有时代性。审美观念是审美对象的反映,美的事物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所以审美观念也就随之变化。审美观念的核心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它是人们衡量美丑的尺度。没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则会以美为丑,以丑为美。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古代赌博花会介绍:“无人不道看花回”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是唐人刘禹锡的《赠看花诸君子》诗,它辛辣地讽刺了“二王八
-
- 甘罗:秦国的神童使臣
- 甘罗,秦国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国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担任秦国的左丞相。“将门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导下,甘罗从小就聪明机智,能言善辩,深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