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土族服饰

书籍:西北民族词典 作者:刘维新 朝代:1998-08-01 专题:书籍

土族服饰既保持了古代先民的遗风,又吸收了周围汉、藏、蒙古等民族的服饰特色。样式、颜色、做工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男子服饰:旧时,互助、大通等地的男子多戴织锦镶边、帽檐卷起的“拉金锁”绒毡帽或四片瓦帽。并流行过两种较为古老的帽子,一种为“加拉莫力嘎”,意即“红缨帽”。用绒毛擀制而成,形如喇叭,翻边尖顶,顶尖缀有红穗。另一种为“清朝帽”,形如毡帽,以绒布或黑皮饰面。相传是清朝帽子的延续。现在多戴黑、白色毡帽。青年男子过去一般都穿高领绣花,斜襟,袖口镶有黑边的白色褐衫,外套黑、蓝、紫色坎肩。腰系彩绸或绣花棉布带子。多穿黑或蓝色裤子,小腿扎着上黑下白的绑腿带,脚穿绣有溜根的黑白两色袜子和黑白相间的花云子鞋。一般四季均多穿“羌鞋”。式样有两种:一种为“双楞子鞋”,即在缝合鞋面前部加夹条,形成两溜楞子,鞋帮前后绣花;另一种为“福盖地鞋”,鞋帮前除绣盘线云纹外,再做一副子母相配的蘑菇状图案,贴于鞋面。老年人多穿黑色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或咖啡色腰带。民和地区的青年男子穿对襟长袍、短衫、戴礼帽,现在已基本和汉族相同。老年人亦穿斜襟长袍,外套青色坎肩,戴青色六牙圆帽,顶部绾结。同仁地区的男子仅在民族宗教节日中着民族服装,平时着装与藏族相同。女子服饰:土族女子服饰颇为讲究,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特点,并且从服装中表现出地区、年龄、婚否等差异。本世纪30年代前,互助、大通、天祝等地的土族妇女头饰很复杂,通称为“扭达”。主要有“托浑”、“适格”、“绊绊切”、“那仁”、“雪古朗”、“哈雪”、“加斯”等扭达;民和地区盛行“素布都扭达”。扭达制作工序十分繁杂。与扭达相配的饰物主要有“商图”、“藏日”、“那彦”、“胡罗斯”、“素”等。同仁地区妇女盛行“包图”。现在互助、大通、天祝、乐都等地的土族妇女喜戴织锦、平纹、花边镶边的黑白色绒毡帽或浅灰色、草绿色礼帽,上面插有几朵鲜花。民和地区的已婚妇女喜绾发髻,戴黑纱巾。同仁地区的妇女多戴礼帽或狐皮帽。土族未婚姑娘一般梳独辫、两辫或在两鬓间各梳一条小辫,中间梳一条大辫,然后在脑后合三为一,在根部和辫梢系红、绿色头绳。戴形制简单的耳坠和项链。民和地区的未婚姑娘额前系绣花布带。土族老年妇女的毡帽不镶边,礼帽也不插花。已婚妇女多戴银质大耳环和珊瑚玛瑙项链。土族妇女服装分长、短衣和内外衣。长短衣均为小领、斜襟,两侧开衩的长短衫,衫子两袖套有红、黄、绿、紫、蓝、黑、白等七色绸缎或织锦堆制而成的“秀苏”,即花袖套。长短衫上套黑、紫或深蓝色的镶边坎肩。腰系绣花散带或达博腰带。中青年妇女都穿百褶裙,裙子以白布为裙腰,下沿镶白边。老年妇女不再穿着,但民和地区老年妇女过世后要穿百褶裙入殓。女子裤子膝下部分有套筒,土语称“贴弯”,裤料颜色与贴弯颜色以蓝黑或黑蓝色相配。已婚妇女的贴弯多为黑色,未婚少女的多为红色,同仁地区的已婚妇女也用红色。老年妇女不再用贴弯。土族妇女爱穿绣花鞋,称为“恰绕”。分长腰和浅腰。鞋式有过加鞋、仄子花鞋、勒鞋、花云子鞋、其吉德鞋、翘尖绣花鞋。

上一篇:土族刺绣 下一篇:土族歌舞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对董卓的评价
对董卓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董卓洗劫洛阳城
董卓洗劫洛阳城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介之推割股侍主,晋文公为何不封赏介之推?
一般的观点认为,重耳成为晋文公以后,封赏时忘了介之推。其实割股那么轰轰烈烈的事,要说忘了,大概不太容易。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晋文公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晋惠公和庆郑:被评价为一对花样作死的君与臣
背信弃义的晋惠公晋公子夷吾为了夺嫡,许给秦穆公五城来助自己复国,然而秦穆公扶持夷吾当上晋国国君之后晋惠公(也就是夷吾)开始后悔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
雍正为什么违制建陵墓?是风水不好?还是黄泉之下无颜见父皇?雍正命身后不追随父皇,而在几百里之外另找“万年吉地”。数千名哑巴被秘密
魏文侯招贤兴国
魏文侯招贤兴国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争霸中原。统一的周王朝崩溃了,天下分裂成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有秦、楚、燕、韩、赵、魏、齐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