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营戈什哈制
在清代,锡伯营实行“戈什哈制”(跟丁制),规定每一领队大臣配有跟丁32名,总管16名,副总管12名,佐领4名,防御、骁骑校配二三名不等,服役期限为2-3年。跟丁服役期间的主要任务是警卫、跑差等,但后来把耕种地亩、喂养家禽等一切杂役全都包揽下来,口粮亦须自带。服役期间,允许跟丁每月回家半个月,自理家务,但需要交纳“代役金”,因而更加重了丁的负担。实际上跟丁一旦轮上为官吏当戈什哈,就被他们束缚住手脚,丝毫没有人身自由。官兵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是相当严重的。随着清政府的腐败没落,各级官吏占有的戈什哈越来越多。并且还想出直接剥削戈什哈的方法,即取消戈什哈的徭役,以实物代替徭役。各级官吏,把他们的戈什哈每年旧历二月初一起,留2人为跟随外,其余准令自行谋生意,至十月初一止。总管由每一个戈什哈索取8个月的工资票银10两,小麦10斛(锡伯族的1斛为40公斤),高粱10斛,白大布2匹,皮鞋1双(缴代价),棉被半件(缴代价)。这样总管准令谋生意的14个跟丁共缴工资票银140两,小麦和高粱104斛,白大布28匹,皮鞋14双,棉被7件。在疏浚渠道时,抽派劳力不是按土地多少,而是按人口多少。这样,占土地多的封建官吏和地主所支出的劳力就少,吃亏的仍是占土地少、人口多的农民。而且,多数官吏和地主并非自己派劳力,而是以极少的钱和实物雇其他农民代役。这种残酷的剥削和繁重的徭役,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
- 杜康是什么圣?杜康是酒圣吗?
- 自古以来,中国的各种圣是应有尽有。诗圣有杜甫,书圣有王羲之,医圣有张仲景,茶圣有陆羽等等。那么杜康是什么圣呢?很显然,这个中国酿酒
-
- 秦穆公如何善用人才,对待自己的大臣
- (一)主动承担战败责任,善待谏争的大臣和战败将领,痛悼阵亡将士秦穆公33年春,他发动殽之战。百里奚、蹇叔见劝谏无效,于出师之日“哭之。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司马错:司马迁之先祖的军事家与政治家
-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他的祖先是世袭的史官,从周朝开始就是宫廷史官,司马错更是他的直系祖先。司马错剧照司马错是个神人,他拥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