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等于"西楚伯王"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8-24 12:46:10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现代人对项羽最多的称谓是"西楚霸王",因为一个"霸"字,项羽在人们心目中有了强横、霸气的形象。其实,"西楚霸王"的"霸"与我们现在理解的"霸",意思并不一样。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西楚霸王"在《项羽本纪》中就出现过这么一次,此后不再出现"霸王",而是称项羽为"项王"。项羽最后在东城被围,自己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最后,太史公称赞说:"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有意思的是《汉书·陈胜项籍传》中,虽然几乎是同样的语言,却没有用"西楚霸王",《汉书·陈胜项籍传》:"羽自立为西楚伯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然羽非有尺寸,乘势拔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兵灭秦,分裂天下而威海内,封立王侯,政繇羽出,号为'伯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霸"变成了"伯"。 朱东润《史记考索·〈史记〉纪表书世家传说例》说:"项羽自为西楚霸王,霸者,'伯'之借字。伯,长也,犹言诸王之长也。羽既为诸侯长矣,故《本纪赞》曰:'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可见,"西楚霸王"实为"西楚伯王",意思就是诸侯之长。 《左传·成公二年》:"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疏:"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 《荀子·成相》:"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曹聪孙《古书觉误读字字典》认为:"五伯即五霸。" 从情理说,"霸王"是项羽自封的,如果真的是取意强横、霸道,那也太"牛"了,那等于是自己宣称与诸侯为敌,项羽即使内心有这种想法,也不会公开亮出旗号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对刘邦说:"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霸天下"与"臣诸侯"是同义语。"霸天下","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这两个"霸"都不是贬义,都有"领导"的意思,也就是"伯"。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西楚主伯,项籍始,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西楚主伯,项籍始",可以理解为诸侯中为首的是"西楚",并不是项羽这个人。可能是因为这个,《项羽本纪》中只提了一次"西楚霸王",以后皆称项羽为"项王"。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