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野史解密

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7-18 09:49:2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三字经里有这么一句“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这名话说的就是北宋朝著名文学家苏洵。字面上意思是苏洵二十七岁了,才开始发奋读书。但是我们一想不对啊,苏轼苏辙都是苏洵教出来的,苏洵二十八岁时得了儿子苏轼,苏洵才读了一年书,就敢教儿子念书?还教出两个大文学家儿子,这不太可能吧。确实,苏洵不是二十七岁才开始念书的,而是7岁就开始念书了,只是一直没掌握这读书的窍门,在他十八岁那年去参加乡试,没中,他干脆就不读了,玩去了,到二十七岁时,以才重新拿起书本继续读。

<a href=/sort/tsbdj/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唐宋八大家</a>苏洵

话说四山眉山苏家在当地可是非常有名望的家族。苏洵有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两个都是进士及地。在四川眉山一个小小的地方,一家出了两个进士,这在当地是非常轰动的,而且产生的影响非常好。从苏家哥俩中进士以后,整个眉山的学习风气,按现在话说,是得到了一个量级的提升。

话说苏洵自从乡试不中后,就不再继续读书。书不读了,家里的事也都是老父亲在操持着,那他干嘛呢?主要两件事,一件事是忙着结婚生子,一件事是游山玩水,所以他很多时候都是赋闲在家的。而苏洵的父亲苏序也从不催他,还说自己从来不为苏洵读书的事担心。与对苏洵的纵而不问相比,苏序对两个大儿子却从小管教甚严,读书稍有放松,非打即骂。

难道苏序看出苏洵不是读书的料?非也。苏父非常清楚,他的小儿子很聪明,但不善死记硬背,也不善韵律赋。苏父以为,以他小儿子的聪慧,只要他找到自己的读书方法和方式,一定能比别人读得好,而且必成大材。再一个,苏序其实非常理解他这儿子,因为自己当年也不爱读书。

苏洵十九岁时,娶了程氏为妻。程家在眉山也是响当当的人家,据说是眉山首富。而苏家虽也是大户,但相比程家那是清贫多了。程小姐嫁到苏家后,守着清贫的日子,守着不思功名的丈夫,没有一声埋怨,跟家里公婆相处得也非常好。唯一让她心里有点疙瘩的,是她丈夫苏洵,整天不干正事,游山玩水,但她也放在心里,不催。

苏洵就这样晃晃荡荡,到了二十七岁那年,有一天就跟程氏说:如果我现在拿起书本读书,应该也不晚,只是现在家父年事已高,家事无人照看,你怎么想呢?程氏说:我早就想跟你说这件事了,你既有读书的心思,就放心读吧,家事你甭管了。苏洵看妻子这样支持他,他也就安心地开始了发奋读书。

苏洵这次虽然确实非常努力的读书了,可是两年后参加科举,仍然没中,继续努力,8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还是不中。读书整整10年时间,什么也没考中,惨吧?不惨,因为古代进士考个20年、30年也不中的很多,毕竟进士是全国统考,三年一次,一次全国也就录取200-300个,比现在考博士都难。苏洵,显然又受打击了,他决定再也不考了。两个原因,一个苏洵是真的不适合这种科举考试,再一个是他的孩子苏轼、苏辙也长大了,他要给儿子当先生去了。

就这样,苏洵放弃了科举考试,由于后来他在写文章方面,显现出了非常高的造诣,很多文章写出来后,被争相传看,对后世的影响颇大,还被写入了《三字经》,所以后世把他列在了“唐宋八大家”之内,他也是唯一一个没考上进士的大文学家。

上一篇:欧阳修的另类人生:个性张扬且叛逆 下一篇:苏洵为什么是大器晚成 苏洵的经历 声明:苏洵为什么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没考上进士的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诸葛亮不遇刘备会隐居一生吗
作者:长空星照 来源:新浪博客三国时期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很多文臣武将都在很年轻时就能出人头地。又因为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大业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李牧之死
李牧之死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齐宣王为何娶丑女无盐为王后?
齐宣王为何娶丑女无盐为王后?
战国时,齐国有一个名叫钟离春的女子,长得奇丑无比。你看她:终日鼓着个腮帮子;头又扁又宽;一双细长的眼睛深深地嵌在扁平的额头下;两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
雍正杀子之谜
雍正杀子之谜
雍正到底有没有杀自己儿子,且让我们跟着历史的脚步,一探究竟。雍正帝与三阿哥弘时的关系,反映出在公开实施秘密建储初期,清帝家庭因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