麓山寺
湖南最早的寺院。又名慧光寺、岳麓山寺、万寿寺。位于长沙市岳麓山,为西晋武帝秦始四年(268)僧人竺法崇修建,已有1700多年历史,故称“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系湖南佛教发源地。梁武帝天监三年(504),刺史夏侯祥“别构正殿”于清风峡下(今岳麓书院处)。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智顗在此讲《法华经》。文帝仁寿二年(602)在岳麓山上建舍利塔。唐代,麓山寺处于全盛时期,高僧辈出,游客如云。住寺的著名僧人有昙捷、智谦、摩诃衍、首楞严、惠镜、惠齐、兴哲等人。其中以摩诃衍禅师影响最大,曾赴西藏参加与印度高僧莲花戒进行长达三年的论战(“拉萨法诤”)。杜甫曾写《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诗,书法家李邕撰书《麓山寺碑》。当时麓山寺殿堂雄伟、规模宏大,由湘江之滨赤沙湖畔的头山门直至山顶之法华台,皆有殿堂及其附属建筑物。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全部被毁。迄至唐末,禅宗僧人景岑在清风峡旧址上重建寺宇,峡下建筑均未复建。北宋太祖开宝六年(973)郡守朱洞创岳麓书院于原大雄宝殿遗址。宋代,该寺是著名禅宗寺院之一,继景岑后有慕喆、悟新、惠洪、智才、智海等人较为著名。智海任住持时,寺宇一度被焚,他于宋哲宗元祐元年至八年(1086-1093)主持重建。元、明两代几经兴废。明神宗万历(1537)中,妙光于清风峡遗址重建寺字,殿堂齐备,朝廷赐名“万寿寺”。明末憨山德清在此讲经,明思宗崇祯十六年又毁于兵火,片瓦无存。清代多次修复。智檀于康熙十年(1671)全面修复后,旋遭兵火,大部被毁,到康熙二十年(1681),始由其法嗣阿诺继续修复。其时诗僧辈出,智檀、文惺、弥嵩、天放、笠云等均有诗集行世。太平天国攻打长沙时,该寺遭破坏,笠云乃将山门和弥勒殿重新修复,嵌上原有古刻“古麓山寺”横额及“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门联。民国三十三年(1944),该寺主要殿堂均毁于抗日战火。1953年9月经长沙市人民政府批准交佛教协会管理。“文革”中被占用。1979年落实政策清理教产,退还佛教协会管理,1985年由长沙市佛教协会筹集资金104万元,国家补助25万元,重建大雄宝殿,弥勒殿、禅堂、讲堂、添置多种《大藏经》、《世界佛学名著译丛》、《现代佛学大系》等。1994年修建了方文楼、藏经阁、五观堂、后山门、素茗斋、创建湖南佛学院,举办寺院执事进修班、居士学修班,创《正法眼》杂志和《三湘佛教网》,面貌焕然一新。现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参见“旅游文化·麓山寺”条)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晋文公在曹受辱,被人偷看身材
- 重耳一行离开了齐国,又开始了他们的列国之旅。他们第一个到的国家,是楚国的新小弟曹国(现山东省定陶县西北)。曹国是个典型的小国,夹存
-
-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
-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