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讲义
书名。曾运乾著。早年成书,中华书局1996年11月出版。曾先生深通四部之书,尤精音韵之学,以为陆法言《切韵》序云:“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不韵(今本不作一,依敦煌本);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满切),俱论是切”;“上四字移夷居俱明韵(即切语下字,音学也)之易于淆惑者。下四字苏相于胡明切(即切语上一字,声音也)之易于淆惑者”。因而作《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并作《喻母分隶牙舌声》,谓“喻三古读匣”、“喻古读定”,于是天下学者以《切韵》五十一纽为定论,而喻母分隶牙舌声,论证深邃,虽钱大昕考证古声无以过也。古韵分部之说,创自顾宁人,江慎修继顧氏之后,析真淳臻文殷魂痕先为一部,元寒桓删山仙为一部,段氏承之,更析痕谆欣山文、先真臻为两部,戴氏与段书,谓江氏分真以下十四部为二,今又分真以下为三,嫌其阳声三分而阴声二分,曾氏乃分脂微齐皆灰为二,于是作《齐韵分为两部考》,又参以清代诸家之成说,订古韵为“三十部”。戴氏作《转语二十章序》,章太炎先生作《新方言序》,以为“书轶不传”。曾氏则以为“声类表即其转语二十章也”。等韵之学,宋元以来,轇轕千年,益不解韵学之条理,曾氏讲义有一编曰“宋元明清等韵学”,实驳等韵之学。讲义又有《广韵补谱》,原稿未录,今已代为补写,前后合读,则等韵门法“本俗僧不瞭文义坐禅无事之所为,毫无关于声音之大例,良不诬也”。曾先生于声韵之学,实集前人之大成,又有创见,于《音韵学讲义》一书中可见端倪。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武则天的肚量
- 如果有谁痛骂我们,我们一定会怒火中烧。可武则天看到骆宾王讨伐自己的檄文时,不但没有发怒,反倒欣赏起他的文采来,她感慨道:“这样有才
-
- 唐朝军力孱弱,罪不在李渊!
- 李渊时代,尽管向突厥称臣,但是没有被突厥兵临渭水“空府库”满足突厥人。李渊时代,尽管被历史描写的不出名。但是至少没有被吐蕃吞并
-
- 周定王兄终弟及,楚庄王问鼎中原
- 如果司马迁的《史记》没有记错的话,大周王朝此次难得地出现了一次“兄终弟及”。按《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匡王去世之后,继承王位的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董卓部下一览
- 董卓西凉军人才济济,其中不少羌胡将领。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