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知论
否认人的思维有正确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18世纪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休模认为:感觉是人的认识的唯一对象,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在感觉之外是否有客观事物,客观世界存在,这是不可知的。他把感觉歪曲成为隔离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世界的墙壁和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想超越感觉是不可能的。休谟的不可知论不仅怀疑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怀疑感觉之外存在的物质。列宁指出:这种“不可知论者路线的本质”,“就是他不超出感觉,他停留在现象的此岸,不承认在感觉的界限之外有任何‘确实可靠的’东西。关于这些物本身……,我们是根本不能确实知道的”(《列宁选集》第2卷第105页)。康德与休谟有些区别,虽然他承认外部世界“自在之物”的存在,有唯物主义的因素。但他认为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康德还认为只有感觉是很不够的,需要抽象上升到更深刻的认识。他说抽象上升时要运用主观先天就有的范畴,如时间、空间、因果性、必然性等等来整理感性材料,这样一来,康德便最终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和休谟不可知论的共同点:都把感觉和被感觉者、现象和显现者分开,不是把感觉看成是联系外部世界的桥梁,而是把它看作隔离外部世界的鸿沟。康德主义者和休谟主义者都攻击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唯物主义者叫作“超越实在论者”,认为他们从一个领域非法地过渡到另一个根本不同的领域。列宁批判休谟和康德的不可知论是“否定经验中的客观内容,否定经验中的客观真理”(《列宁选集》第2卷第126页)。这样势必把感觉、认识看成纯主观的无源之水,导致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流传很广。如马赫主义、实用主义都利用不可知论来宣扬唯心主义。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实践。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人们在实践中按照对某物规律性的认识,重新把它创造、生产出来,就证明了人们这种规律性认识是正确的;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证明客观真理,也就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现在尚未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的发展,将来一定能转化为已经认识的事物。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
-
-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
-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 晋穆侯墓发掘于1993年,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墓M62是《左传》、《史记》中晋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
-
-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