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
人们对生和死所抱的态度以及对生死行为的社会评价。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人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所以每个人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定的生死观来对待自己的生死问题。每一个人树立什么样的生死观决定于其阶级地位,思想修养以及接受什么样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主要决定于世界观。剥削阶级的生死观不是以迷信的唯心主义的观点解释人的生死问题,就是以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为其核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为基础的无产阶级生死观与之相反,认为人的生命既不是神佛上帝所为,也不是在冥冥之中有什么命运的安排。人的生命象一切生物生命一样是自然现象,人有生必有死是自然规律之一,是无法选择的。但如何对待生,怎样生更有价值,如何对待死,为什么而死却是十分重要、可以选择的。虽然人的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是每个人不应对生死问题抱消极的自然主义的态度。人的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应该珍惜生命时间。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905页)。他用非常透彻的语言说明了什么是正确的生死观。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召公遗物召公簋讲述的往事
- 2006年11月,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27件(组)。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