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
人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体器官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一般指那些可以观察到的肌肉和外分泌腺的活动,这些活动由身体的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所表现。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人的行为的外在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影响人的行为的内在因素既包括生理因素也包括心理因素,而心理因素是指人的认识、情感、兴趣、愿望、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等等。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谓“出污泥而不染”,就是从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因素这两个方面强调了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分析一个人的具体行为时,应该一方面深入了解这个人自身的情况,另一方面全面考察这个人所处的特定环境。一般而言,影响人的行为的主客观因素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领导因素、社会因素、人际因素和工作环境因素等等。虽然外在环境和人的内在因素对人的行为都有影响,但对人的行为起决定性影响的还是人的内在因素,其中人的需要和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支配意义。根据人的行为链:“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可以推知,一方面行为由需要和动机引起,另一方面行为指向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特定目标。在行为与目标的关系上应区分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所谓目标导向行为是指为达到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所谓目标行为是指从事目标本身的行为。例如,饥饿的动机导致寻食行为和进食行为,相对而言,寻食行为就是目标导向行为,而进食行为就是目标行为。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同需要和动机强度的关系是不同的。需要和动机强度随目标导向行为的进展而不断加强;而当目标行为开始以后,需要和动机强度却因目标的实现而逐步减弱。正因为人的需要和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接直支配的意义,因此为了使人产生某种行为,就可以在人的需要和动机上多下功夫、多做工作。根据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理论,既要避免让人们长期停留在目标导向行为的过程中,感到目标遥远,“可望不可及”,出现泄气情绪;又要注意在人们达到目标时,应尽快提出新的目标,使人们进入新的目标导向过程,从而使积极性经常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
- 赵奢救阙与
- 周赧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秦国侵犯赵国,包围了阙与(今山西和顺县西北)。赵王召老将廉颇、乐乘问道:"能否出兵相救?"廉颇说:"
-
- 甘茂攻韩取宜阳
- 战国之世,秦国称雄诸侯的著名战将有樗里子、甘茂、穰侯、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父子等人,经过了数代人的努力,秦蚕食诸侯,才替秦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