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7 11:34:4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的代名词。当然,由于国家核心利益的不同乃至冲突,早在晋文公统治后期,两国的关系已开始变得微妙,甚至产生裂痕。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围郑国都城的关键时刻,秦穆公听从郑国说客烛之武的一番言词,与郑国私下议和,然后解除了对郑国都城的包围,率军扬长而去,将晋文公晾在一边,遂使伐郑之役虎头蛇尾、功亏一篑。晋文公当然恼火,但他从战略全局着眼,并不愿晋、秦关系就此破裂,因此,强压下心头的怒火,断然拒绝了手下将领欲寻秦国晦气的请求,维系了秦晋之好的大局。
然而,晋襄公的见识就太差劲了,与乃父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之上。在重臣先轸的极力鼓动、强势主导之下,他居然轻启战端,在殽地设伏,聚歼秦军,“匹马只轮不返”。其实,这一仗本来是可以不打的,秦军的错误,只是没有向晋国借道而已,本身并没有直接与晋国为敌,灭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滑国,晋国一方如从双方战略同盟关系大局考虑,大可睁一眼闭一眼,事后再向秦国提交一份外交抗议就是了。可晋襄公偏偏信从先轸的蛊惑,居然大打出手,逞一时之气。这是极其轻率的行为,是取小利而忘大义的蠢举。
殽之战
战争的结果,自然是一点悬念也没有,晋军高歌凯旋,秦师大败亏输。可这么一来,晋国的总体争霸战略方针就招致了严重的干扰,其争霸战略努力就遇上了致命的挫折。因为就晋国而言,楚国才是它称霸中原的最大障碍,才是自己实施战略打击的主要对象。所以,从晋国争霸战略全局看,殽之战的发生及其后果,乃是失大于得。这一仗虽然挫败了秦国东进争霸的企图,使秦国的军事实力遭到沉重的损失,但是却完全破坏了秦、晋两国之间的传统友谊。致使秦国转而同楚国结盟,而且对晋国一直不依不饶,长期同晋国为敌,先后挑起报仇雪恨式的一系列战事,如彭衙之战、王官之役等等。
如此一来,晋国遂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侧面受敌的不利态势、被动地位,受到掣肘,在战略上丧失了主动权,无法集中全部的力量与主要的敌人楚国进行周旋与战略决战。相反,其劲敌楚国则得以乘机拓展疆域,增强实力,甚至发展到“问鼎中原”的地步,春秋时期整个战略格局为之发生了巨大的改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秦国一样,晋国也是殽之战的大输家,而最大的赢者,毫无疑问,乃是楚国。而之所以会有这样挫败,归根结底,应该是晋襄公缺乏定见、附和先轸的逻辑结果。对此,晋襄公应当承担起自己该负的那份责任。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王翦离间计除李牧
- 秦国灭掉了韩国后,想一鼓作气再灭掉赵国,就派遣大将王翦、杨端和率领几十万大军分两路进攻赵国。一路由王翦任统帅从太原直接进逼邯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
- 孟子谏齐宣王勿好财色
- 一次,有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齐宣王去向孟子讨教:“先生,您说要不要拆毁明堂?”齐宣王孟子答道:“明堂是有道德而能统一天下的王者的殿
-
- 晋襄公漏言害两臣!领导泄密可咋整?
- 公元前621年,晋国准备和狄国开战,晋襄公拟派狐夜姑(一作射姑)为主将,赵盾做副将,带兵出征。晋襄公画像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讳欢,谥号曰
-
- 晋襄公太懦弱,大臣在他身上吐痰,都不计较!
- 这也是一代雄主之后接班人的共同特征,如胡亥较之于嬴政,汉惠帝较之于汉高祖,刘禅较之于刘备,唐高宗较之于唐太宗,建文帝较之于明太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