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襄公漏言害两臣!领导泄密可咋整?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17 11:32:4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公元前621年,晋国准备和狄国开战,晋襄公拟派狐夜姑(一作射姑)为主将,赵盾做副将,带兵出征。
晋襄公画像
晋襄公:(公元前621年):姬姓,讳欢,谥号曰“襄”。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前627年—前621年在位。晋文公之子,政治家,在位期间继其父为中原霸主,将晋国霸权再度推向高峰。
赵盾,即赵宣子,谥号宣孟,亦称赵孟。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系赵衰之子、赵氏孤儿赵武的祖父。赵盾仕晋襄、灵、成三世,屡有政绩,孔子称为“良大夫”。
阳处父私下提出反对意见,他说:“古时候国君派兵打仗,往往使仁善之人辅助贤能之士,不使贤能者辅助仁善者;因为贤者多才略,而仁者太多恻隐不忍之心,战争是攻掠杀伐之事,必须讲谋略权断。国君您是都知道的,这两人之中,赵盾贤能,而狐夜姑仁善,您这个安排不妥当啊。”
晋襄公觉得有道理,立马改换了狐夜姑和赵盾的主副职能。偏偏他老先生憋不住话,宣布了带兵打仗的人事安排,又私下召见狐夜姑,告诉他说:“我其实呀,一开始是安排赵盾辅助你的,现在改成你辅助赵盾了——人家阳处父说的有道理啊!”狐夜姑当时别无二话,只是说:“臣下遵从您的安排。”这事暂时就这样过去了。
不料,晋襄公刚死,阳处父主持旧君葬礼、新君就任等大事才完,狐夜姑就派人把他给杀掉了。之后,这位并不良善的狐夜姑自己也逃走,投奔了狄国。孔夫子在《春秋》鲁文公六年记载此事,用了两行15字:“晋杀其大夫阳处父。晋狐射姑出奔狄。”深明孔子微言大义的《梁传》说,这里“称国以杀,罪累上也”。即是说,孔子记载这件事,不写“狐夜姑杀阳处父以出奔”,而直书“晋杀其大夫”“晋狐射姑出奔”,把国号“晋”顶在前头,表示这一死一逃的重大事件,其过失乃在晋襄公自己身上,即便此事发生在他死后,这责任也是这位国君的。
究其原因,就在“君漏言也”。晋襄公身为上级领导,不恰当地将一个下属的意见泄露出去,转告另一下属,致使下属之间矛盾激化,造成了这一惨祸。
后来,东晋范宁借此进一步发挥,分析说:“上泄则下闇,下闇则上聋,且闇且聋,无以相通……臣闇不言,君无所闻,上下否塞。”就是说,上级领导的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下属人员不敢再说话;而下属闭口不言,反过来就让上级变成什么都听不见的聋子,上闭目塞听,上下级之间无以沟通,舆情自然堵塞,国事就会发生问题。
另外,《册府元龟》卷一百九十六“诫励”篇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凡事皆应慎密,亦宜豫敕左右,人有至诚所陈不可漏泄,以负忠信之款也。”就是说,在上者凡事都应当慎重守密,尤其要告诫自己身边的亲信:别人真心诚意向你提建议,切不可泄露,否则,就辜负了他对你忠实信任的诚意。这话,从忠诚守信的品格节操上来说,也是对在上位者真心诚意的劝诫。守密,不单是一种工作职责,也是一种处事品质。
-
- 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是怎样脱身的?
- 刘邦在“白登之围”中是怎样脱身的?且让我们一探究竟。白登之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让韩王信迁到代国,建都在马邑。匈奴兵攻打韩王
-
-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
-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
-
-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
-
- 齐威王活煮贪官阿城大夫
- 舆论的力量是很大的,可是一旦不能判断而受到舆论的左右,就可能做出悔恨终生的错事。齐威王不听信传言,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辨明
-
- 项燕与项羽的关系
-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而且项家世代都是楚国的将领,楚国最后被秦国灭国也是因为项燕在最后一次抗秦的战役中失利,这一切是不是都看起来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