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
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同“唯心主义”相对立。唯物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思维与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它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本质,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不过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列宁选集》第2卷第79页)。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哲学经历了三个基本发展阶段,即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中国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说,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的水、气说,古印度遮缚迦派的地、水、火、风的“四大”说,都把世界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原初”的物质,这种唯物主义带有表面、直观、朴素的性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产生于17世纪——18世纪,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洛克,荷兰的斯宾诺莎,法国的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以及19世纪德国的费尔巴哈等,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世界观,它利用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直观、猜测的局限,但存在着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缺陷。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并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的完整的哲学体系,它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是唯物主义的更高阶段,是最彻底、最科学的唯物主义。一般地说,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代表社会进步的阶级或阶层的世界观。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孔子门人曾子故里在哪里
- 曾子又叫曾参,是春秋末年鲁国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人文色彩浓厚,曾子也是山东省嘉祥县人,这点从史记和建筑遗迹上都可以看出来。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晋文侯为什么勤王,文侯勤王的历史意义
- 公元前785年,晋国第九位国君晋穆侯去世。按照周礼“嫡长子继位”的规定,应该由穆候长子姬仇继位。但是,手握军事权力的穆候之弟(不知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