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的斑点》
一译《墙上的记号》。英国意识流作家维吉尼亚·吴尔夫的第一篇意识流作品。写于1917年,于1919年正式发表。
小说写一个女主人公看见墙上的斑点的一系列联想和内心活动。这个妇女,一天坐在火炉旁,想起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跃过城堡附近的黑色岩壁的侧坡,可是墙上的一个斑点打断了她的思路。她想这个斑点可能是一个钉子眼,由这钉子眼,她想到这个钉子是挂一幅肖象画的。可是又一想,那不是钉子眼,自己弄不清那是什么,由此又想到人生的神秘和人们思想的不准确以及人类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景、自己以前丢失的东西等。主人公又继续想这斑点,说那还可能是一片残留下来的花瓣,由这花瓣,想到培育它的墙上,想到特洛伊城被上埋了三层,想到莎士比亚写作时的情景,想到桌布为什么要有自己特有的颜色和图案。稍后,又想,这个斑点多象一个小小的古冢,由这古冢,想到考古学家考古的情景。接着又想,这斑点大概是一个钉子帽,由这钉子帽,她想到人类的知识,远古时代和现在长幼尊卑的次序。她想,这斑点或许是木块上的裂纹吧。由这裂纹,她想到主教、法官,想到人生的满足。最后有人对她说,那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而已。小说至此结束。这个短篇展示的完全是人物心理活动流程,现实生活在这里是被割裂的和零碎的,是被意识的水流割裂的无数个残片。
《墙上的斑点》在艺术上是成功的,它的心态结构以墙上斑点为圆心,呈现出放射式景观,恰如珠宝在暗夜中闪光。这里,墙上的斑点是始发点。由这始发点向四周辐射出无数股意识流的放射线。主人公以为斑点是钉子眼,是花瓣,是古冢,是钉子帽,据此而展开了一系列联想。这种放射式结构使这一短篇具有一种密集而又舒展的动态美。小说的哲理性很强。这篇小说,实际是通过一个斑点而引起的联想,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哲学和美学的思考。她说:“天哪,生命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不准确,人类是多么无知,”“人们总是本能地保护自己的形象。”这些思考有如格言一般,揭示了人生的真正秘密。这个短篇,语言优美,比喻新奇,富于诗意。谈到人类无法控制自己,作者说“要是拿什么来和生活相比的话,就只能比做一个人以一小时50英里的速度被射出地下铁道,从地道口出来的时候头发上一根发针也不剩。”写自己的思绪一哄而上,她说这好象一群蚂蚁狂热地抬一根稻草一样,抬了一会儿又把它扔到那里。写理想中的人类世界,作者写道:“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在旷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色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象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地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的海鸟卵的鸟窠上空盘旋……。”
-
- 五木思一掷,枭卢叱回旋——樗蒲与五木之戏
- 君莫笑,刘毅从来布衣愿,家无儋石输百万。这是杜甫诗《今夕行》的最后两句。诗人在这里借他人豪赌抒自己胸中豪气。他引用的典故出自
-
-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兵痞董卓
-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
- 晋惠公是怎么死的,晋怀公是如何继位的?
- 公元前643年(晋惠公八年)夏季,晋惠公将太子圉送往秦国作人质,女儿妾在秦国作侍女。 秦穆公把河东土地归还给晋国,并把宗族之女嫁给太
-
- 雍正与眼镜
- 眼镜的制作,原为矫正人们的视力,保护眼睛。可在闭关锁国的清末统治者慈禧太后看来,这是西方的淫技奇巧,身边的人要配戴,必须得到她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