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
主要聚居于青海省的中国少数民族。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共有191624人,其中青海有163600人,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4%。主要聚居于互助土族自治县(57149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3万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3.54万人)、乐都县(8200人)、同仁县(7400人);甘肃省有2.1万人,其余散居全国各地。土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现代的土族语,分互助、民和、同仁三个方言区。土族历史上没有文字,使用汉文、藏文。1979年创制了文字,结束了土族没有自己民族文字的历史。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并长期保留了其先民万物有灵的萨满教信仰习俗。
关于土族的族源,历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主要有吐谷浑说、阴山白鞑靼说、蒙古人与霍尔人融合说、沙陀突厥说、多元混合说等。经多年研究和调查资料以及土族群众的传说证明,“吐谷浑说”更具说服力,得到土族群众的认可和大多数民族史学者的赞同。吐谷浑原为辽东鲜卑慕容氏的一支,从晋太康年间西迁,进入今青海地区。从329年起到唐龙朔年间,在青海建立吐谷浑国达三百多年。后被吐蕃所灭,一部分人内徙,一部分降于吐蕃。内徙的吐谷浑人被唐朝安置于甘、瓜、肃、凉等州;降于吐蕃的吐谷浑人成为吐蕃的属部,随吐蕃贵族到处征战,其中一部分人不堪忍受吐蕃贵族的奴役,陆续归附唐朝,唐朝在今青海大通河一带设置閤门州,安置归附的吐谷浑人。这一地域正是今天土族聚居的地方。至北宋初,一部分吐谷浑人仍聚居于祁连山南。河湟地区唃厮罗政权建立后,大通河流域为其辖地,吐谷浑人和其他族为其属民。随后的一百多年中,这一地域由宋、夏、金轮番统治,这里的居民为吐浑或浑,都是指吐谷浑人,说明这一地域的主体民族仍为吐谷浑人后裔。到了元代,在吐谷浑这一故地,史书仍有“西夏羌浑杂居”的记载,说明这一地域除吐谷浑人外,还有藏族和党项人。随后吐谷浑、吐浑、浑的记载就消失了,却出现了“西宁州土人”、“土人”与其他各族并称的记载。这些被史书称为“土人”居住的地方,既是今天土族居住的地方,也是历史上吐谷浑长期居住的地方。这种巧合足以说明,“土人”之称,既含有土著之意,又含有族称之意,即以留居故地的吐谷浑人的后裔为主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融合进入该地羌人(指藏族)、西夏人(党项族)、汉族和蒙古族中的汪古部(被称为白鞑靼)等民族的成分,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即现代的土族。说土族是以古代吐谷浑人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而形成,还可从地名、生产习俗、语言和生活习俗得到证明。在土族聚居地区,有很多地名与土族先民有关。唐、宋时,吐蕃称吐谷浑为“霍尔”,时至今日,在互助、民和等地的土族,还流传着“霍尔”人是他们祖先的传说。在这些地区还有合尔郡、合尔屯、贺尔川等村庄名称,说明这里是“霍尔”人即吐谷浑人居住之地,说明土族的先民吐谷浑人是在其聚居区内融合其他外族后逐渐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当时被称为“西宁州土人”、“土人”。吐谷浑人早期从事畜牧业,灭国后被安置在閤门州,开始了定居生活,在生产上开始由游牧向半农半牧转变,土族形成初期仍是半农半牧生产结构,后来才转变为以农为主,但其生活习俗上至今仍保持了许多游牧民族的特点,如善于饲养白牦和配殖良马,都具有吐谷浑人遗俗的特征。从语言上看,土族与蒙古族有许多相同的词汇,而这些词汇都比较古老,这是因为土族的先民吐谷浑与蒙古族的先民室韦从根子上说都是出自古老的东胡族,因而也就保留了东胡族古老语言中的一些词汇,从而使两个民族之间存在一些共同的语言。在生活习俗上,土族保留了许多吐谷浑的旧俗,如解放前土族中还存在着纳聘婚、继承婚和抢婚,与史书记载的吐谷浑婚俗相同;丧俗也基本相同;在服饰习俗上,土族妇女的头饰特别讲究,多以金花为头饰,与史书记载的吐谷浑“妇女以金花为首饰”之俗相同;民国年间,土族妇女有一种最尊贵的头饰,称“吐浑纽达”,显然是直接继承吐谷浑贵族妇女的头饰。凡此种种,都说明吐谷浑是土族先民的主体。
土族形成于元末明初。在明初,土族地区的部落首领率部归附明朝,明王朝根据部落大小,部落首领在当地的影响和作用,授以大小不同的土官职衔,令其继续管辖所属各族,“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官有十五位,有土族、有蒙古族、有汉族,随后相继融合到土族中,统称为土族土司。清朝初年,土族土司全部归附清王朝,被清朝继续任命为土司,世代世袭。土族土司制一直延续到1930年互助设县时才废除土司制。
土族人民纯朴忠厚,勤劳勇敢,对于开发建设青海,维护国家统一和地区安宁,曾作出重要贡献。该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在他们的聚居区,已成为青海的重要粮食基地。该民族能歌善舞,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创造的热贡艺术闻名国内外,妇女的刺绣作品图案精美,色彩鲜艳,成为国内外游客抢手的珍藏品。
-
- 揭秘:曾子去世前为何要换席子?
- 孔子的学生中,有一对父子。父亲名叫曾晳,儿子名叫曾参。曾参被后人称为曾子,他受到孔子和父亲曾皙的长期熏陶,对孔子的学说不但理解深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
- 晋穆侯为何讨厌他刚出世的儿子,还给取名叫“记仇”?
- 周宣王死后,太子姬宫湦(sheng)继位,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周幽王。从这一刻起,周王朝开始进入了多事之秋,一场又一场的好戏即将开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