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礼的规矩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08 23:03:33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自有其约定成俗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奥妙,绝对不能瞎送、胡送、滥送。根据古今中外一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注意下述原则:
1.礼物轻重得当
一般讲,礼物太轻,又意义不大,很容易让人误解为瞧不起他(她),尤其是对关系不算亲密的人,更是如此。但是,礼物太重,又会使接受礼的人有受贿之嫌,特别是对上级、同事,更应注意。除了某些爱占便宜的人外,一般人就很可能婉言拒绝,或即使收下,也会付钱,要不就日后必定设法还礼,这样岂不是强迫人家消费吗?如果受礼人家中不甚宽裕,无异于给人出难题。如果对方拒收,你钱已花出,留又无用,便徒生许多烦恼,就像老百姓说的“花钱找病”,何苦呢?因此,礼物的轻重选择以对方能够愉快接受为尺度,争取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多花钱好办事。
牢房里,一个胡须很长的“囚犯”正聚精会神地用香烟罐的图纸片做一枚“文虎章”。他是那样的细心专注,兴致勃勃,忘记了白天和黑夜,忘记了吃饭和放风,仿佛把整个心身都溶进那小小纸片中,一枚精致的文虎章做好了,只见正面正中横写着三个秀丽的钢笔字:“文虎章”,周围环绕着他自己想好的对联:“寿比肖伯纳,功追高尔基。”章的背面写着“祝沫若兄五十在太原”,落款人:叶挺。做好后,他让妻子李秀文用红丝线钉上佩绶,还用红墨水加上饰边,秘密送给郭沫若。郭沫若捧着这份珍贵的礼物激动万分,无限感慨地说:“我敬仰希夷(叶挺),他是我的一位精神上的老师。”
这个故事说明,只要寓意深刻,即使礼物轻薄,受礼者也会感到价值连城。
2.送礼间隔适宜
送礼的时间间隔也很有讲究,过频过繁或间隔过长都不合适。送礼者可能手头宽裕,或求助于人心切,便经常大包小包地送上门去,其实不然。如果受礼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他当面会说你好话,背后说不定会妒忌你的大手大脚说出坏话。正派人虽不会说什么,但却可能怀疑你的动机不纯而不愿与你深交。此外,礼尚往来,人家必然要还情于你,也增加了人家的经济负担。一般来说,送礼选择在重要节日、喜庆寿诞时间为宜,这样送礼不显得突兀虚套,受礼的人也能心安理得,两全其美。
3.了解风俗禁忌
送礼前应了解受礼人的身份、爱好、民族、习惯,以免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送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话的“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了苹果无意中成咒人病故,弄得不欢而散。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避免节外生枝。例如:结婚时不能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让人觉得不吉利;对于文化素养高的人,你送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可能会让人轰出来;给意大利人送菊花,给日本人送荷花,给法国人送核桃,都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4.礼品要有意义
礼物是感情的载体。任何礼物都表示送礼人的特有心意,或酬谢,或祝贺,或孝敬,或怜爱,或爱情,等等。所以,你选择的礼品必须与你的心意相符,并使受礼者觉得你的礼物非同寻常,倍感珍贵。实际上,最好的礼品是那些根据对方兴趣爱好选择的、富有意义或耐人寻味的礼品。比如,我们为住院的朋友送去一束鲜花,定能使其心情愉快,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为远方的同窗寄一册母亲的照片,定能唤起他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给爱好文学的朋友送上一套名著,必然使其欣喜若狂,爱不释手;为心上人送一条漂亮的纱巾,她会含情脉脉地在依偎在你的怀中……
就礼物的质量而言,它的价值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礼物本身的意义来体现其价值的。因此,选择礼物时要考虑到它的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纪念性等多方因素,力求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晋文侯威胁最大的不是其弟“成师”,而是殇叔
- 周宣王的时候,晋国国君是晋穆公,穆公的太子叫仇,后来又生了个小儿子成师。《左传》和《史记》都记录说,当时就有个叫师服的贤大夫发表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里克劝晋惠公,导致全家被诛杀
- 晋惠公反悔,不想割地给秦国。里克不同意,他说:“既然如此,你们先前干吗答应人家,答应了现在又不给,这不是言而无信吗?”郤芮大声说:“主公
-
- 撵山
- 这是一个布依族的幽默故事,一起来看看。一天土司带着甲金去撵山。到了山上,土司让甲金去撵野物,自己却闲坐着休息。甲金跑进林子,大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