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留旗屯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2-10 21:43:3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巩留,清代称特古斯塔柳,位于伊犁河三大支流交汇之处,多山地、河沼,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有百余万亩原始森林。清乾隆朝后成为其屯垦基地之一,1864年以前有屯户近两千。光绪九年(1883年)清政府恢复伊犁营制后,财政拮据,发不出军饷,尤其是伊犁新满营组建后,口粮和官兵饷银没有来源。当时的锡伯营总管色普希贤数次招集锡伯营各旗佐领商议,决定从各方面援助新满营。第一,经同治事变,原满营驻地房屋设施、伊犁将军府遭到很大破坏。新满营组建后,缺乏宅屋,许多房舍亟待整修,但又缺乏木料,迟迟不能动手修补。锡伯营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军民到乌孙山砍伐木料,送到惠远,以解急用。第二,同治事变中,各地屯田遭到破坏,政府的粮租失去来源,国仓公库都见底,新满营及伊犁将军府官吏及杂役口粮没有来源。锡伯营面对这一情况,主动提出承担新满营官兵口粮的供应,并且又借给1万斛粮食派500余辆车送至惠远城。
伊犁新满营组建十余年后,当时任锡伯营领队大臣的色普希贤见新满营财政拮据,日现困窘的局面,便向伊犁将军长庚提出了向特古斯塔柳派兵屯田,以解决军粮的建议,当即得到长庚的允准。于是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色普希贤自锡伯营选派富有屯垦经验的富某,率40名青壮官兵,携带农具、籽种、马牛开赴特古斯塔柳。40名士兵在富队官的率领下,先驻扎在高尔基等地,在此盖了大粮仓,锡伯族称为“佛岔录”,维吾尔族叫“阔那仓”。在佛岔录等地盖起五六间简易土房,边耕种边观察地形,以便今后开挖水渠扎营屯田。次年,富队官选择了大营盘为中心筹建驻军营盘,经两年的辛勤劳动,方告竣工。史称“阿木华仁”,后来满族人叫大营盘。
光绪二十二年伊犁将军得悉特古斯塔柳有广泛的屯垦发展前景,便令锡伯营挑选官兵250名,作为“练军两旗”派往该地屯田。他们边耕种,边在前40余名官兵筹建的驻军营盘的基础上加以扩建,不到几年,使大营盘初具规模。同时,他们又挖渠引水,于1896年春,在龙口先修了龙王庙而后破土动工,刚开始时人力少,从第3年开始增加官兵100多人。头两年引水到龙口附近之地——迭尔土(蒙语)耕种,第三、四年将渠挖到阿木华仁。此后年年续挖,经过7年的艰苦劳动,最后终于挖到塔斯托别西边克孜尔奴尔等地,全长50多公里。随即沿大渠开垦了十几万亩良田,于1903年将此渠命名为锡伯渠。这一名称一直延续至今。在这几年中,这些官兵将自己收获的粮食通过木筏顺河流源源送到伊犁新满营,连同木筏充公,大大缓解了新满营军需紧张的局面。由于这时期的屯垦官兵不挈眷,屯垦官兵实行轮换更替形式。这种形式有其弱点,即不利于稳定发展。因此,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伊犁将军将光绪二十一年裁撤下来而返回锡伯营的原伊犁新满营240名锡伯官兵谕令“规复”,编为练军两旗,携眷派往特古斯塔柳驻屯。次年,又将兵屯改为私屯。对这一段历史情况,《清朝续文献通考》卷211有明载:“伊犁特古斯塔柳地方,于光绪二十二年,经前将军长庚修复二道渠,派拨练军两旗种地二屯四分,前将军马亮因该处可耕地尚多,所派屯田练军随时调换,难期得力,于光绪二十九年奏请,将二十一年新满营原裁兵额二百四十名规复,编为练军两旗,饬令挈眷驻屯,仍支底营饷项,另设总理屯务委员一员,每旗设营总一员,带队章京二员,委笔帖式、教习各一员,岁支盐菜心红银一千二十余两,奉朱批允准。嗣于三十年,又请将特古斯塔柳兵屯,改归新满营私屯。每年定额应交细粮三千一百六十六石四斗五升三勺,每石折银七钱,共折交银二千二百十六两五钱一分五厘。三十一年,奉朱批该部知道在案,惟查新满营官兵额缺原系收回伊犁后,由锡伯营挑设。”
到清末,特古斯塔柳屯垦面积大有发展,粮食产量又逐年提高;除大营盘外,又相继创建了其他居民点;在营盘内又建造了关公祠庙,庙殿前置生铁钟一座,殿内众多神像形态各异,壁画龙飞凤舞,生动逼真;在十几年中,人口大有发展,并且,相继又迁去许多维吾尔等族屯户,使特古斯塔柳呈现出生机景象。1911年废除八旗营制,之后设立了县治。民国五至六年(1916——1917年),在湖南督军署任职的谢彬,受北洋政府财政部的委派,以财政部委员身份,前往新疆及当时尚直属中央的阿尔泰特别区调查财政,途经特古斯塔柳,将本地锡伯族屯种等情况写进其日记,很有参考价值。他写道:“托古斯塔留,……道右里许,有新满营营盘,又曰小营盘。周约三里,四门宛然,城内居民二百余家,皆满人种地者(实即新满营锡伯——引者)……其东十二里,曰大营盘,亦新满营辖地,城周只小营盘四之一,(大小营盘,皆清长庚为伊犁将军时所筑),以驻佐领,故称大营盘。城内居民百余家,附城三十余户,皆种地满民(实为锡伯族——引者)。新满营地方广阔,六年轮种一次,地味亦沃,上地每种一石,能收六七十石……大营盘东南十六里,曰老满营,俗呼皇工。种地满民四十余家……托古斯塔留一带,回民以前有农民一千九百余户,方今未及三分之一。”(谢彬:《新疆游记》第98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
- 酒店为什么要供关公像
- 王三是关云长的同乡好友,很会酿酒。听说关云长在荆州当了大将,就来投奔。关云长给了他一些银两,让他重操旧业,在镇上开个酒店,卖酒为生
-
- 妇女祭祀床公、床母
- 我国汉族有床神信仰,床神有床公、床母之分。也许是由于妇女在生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在床神信仰中,多以“床婆”、“床母”相称,而“
-
- 秦穆公是如何打败晋襄公的?
- 秦穆公对中原霸主已经彻底失望,但他必须让晋国人知道厉害,必须敌人面前为自己扬威。就在晋国君臣沉溺于一片锣鼓喧天之时,秦穆公行动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