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姬囏

属于:

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5-01 09:12:1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中文名:姬囏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镐京

  出生日期:前937年

  逝世日期:前892年

  职业:国王

  谥号:懿王


  周懿王(前937年-前892年):汉族,姓姬,名囏,西周第七代国王,谥号懿王。《史记》记载懿王时期,周朝开始衰落,有人写讽刺他。《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当时在陕西华县的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夏商周断代工程把懿王在位时间定为前899年至前892年,《太平御览》引《史记》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懿王在位时间有15年以上。死后由周孝王姬辟方即位。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懿王在位时间是公元前900年至前892年。姬囏约生于周穆王四十年(甲申,前937),周共王元年时(已亥,前922)立为太子。公元前900年,周共王姬繄扈去世,传位于儿子姬坚,号周懿王,以壬戌年(前899)为周懿王元年。

  《史记》云“懿王在位二十五年”。据白川静的西周断代铭器分类结果,懿王在位时间有15年以上。前892年周懿王崩,周孝王继位。《史记》记载懿王在位之时,周王室开始走上衰微之路。《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指的是周懿王元年,在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的现象(据考为日全食),当时在陕西华县的郑国一带可见到这个奇景。姬囏生性懦弱,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更加衰落,由于西戎屡次进攻,他被迫将都城迁往槐里(今陕西省兴平市东南)。

  • 姬繄扈

    姬繄扈

      中文名:姬繄扈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镐京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前900年   职业:君王   主要成就:灭掉密国,杀[阅读]

  • 姬满

    姬满

      中文名:姬满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镐京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前921年   职业:君王   主要成就:巩固周在东南[阅读]

  • 姬瑕

    姬瑕

      中文名:姬瑕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前1002年   职业:君王   主要成就:亲率大军南征荆楚   相关事[阅读]

  • 姬钊

    姬钊

      中文名:姬钊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日期:不详   逝世日期:不详   职业:君主   主要成就:成康之治征伐鬼方社会安定、百姓和睦[阅读]

  • 姬诵

    姬诵

      中文名:姬诵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岐山   出生日期:前1055年   逝世日期:前1021年   职业:君王   主要成就:开创成康[阅读]

  • 姬发

    姬发

      中文名:姬发   国籍:中国西周   民族:华夏族   出生地:岐山   出生日期:前1087年   逝世日期:前1043年   职业:君主   主要成就:灭商建周[阅读]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什么?
《汉书》,书名,东汉班固撰。100篇,12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西汉一代史事。继承《史记》体例而稍有改变,如改“书”为“志”
[红梅妆的典故] 上官婉儿红梅妆
[红梅妆的典故] 上官婉儿红梅妆
红梅妆是什么?红梅妆,是古代女子的一种装饰,以胭脂在前额点红。上官婉儿红梅妆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有这样一段记载:“今妇人面饰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