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涓轻敌,惨遭兵败?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28 12:50:59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周显王28年,魏惠王派庞涓统帅大军,去攻打韩国。韩国抵挡不住魏军,被迫向齐国求援,齐国国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是否出兵去救韩国。齐国的大将田忌说:
“如果不出兵救韩,韩国抵抗不住魏国,就可能要投降魏国,韩、魏连手,就会威胁齐国,对齐国不利。”
庞涓
相国邹忌说: “无论韩、魏之战谁胜,实力都会受损,那就会有利于齐国。”大臣们七嘴八舌,有的主张出兵,有的主张坐山观虎斗,闹得齐王一时没了主意。这时,谋士孙膑站出来说:
“韩、魏两国正在交锋,胜败难测,若现在出兵去救援韩国,就是代替韩国去挨魏军的打,使齐国军队受损,还有可能兵败使国家有危险。魏国出兵,意在攻韩。我们应该先向韩国表示我们一定出兵,使韩国寄希望于我们而有信心抵抗,这样也会使魏军受到消耗。当韩国处境危险时,我们再出兵,一则可以减少我们的力量消耗,二则也会使韩国对我国感恩戴德。”
齐王听了,连连点头,决定按孙膑的办法办。
韩国军民听说齐国答应出兵救援,所以,上下一心,坚持抗战,等待援兵。魏军进犯韩国,虽然五战五胜,但也是伤亡惨重。齐国抓住时机,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统军救韩。这次救韩,仍采用 “围魏救赵”的办法,大军直指魏都大梁。魏王见国都受到齐军的威胁,忙命庞涓速率大军回国抗齐。
庞涓率大军回国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国境。孙膑见庞涓领兵回来,对田忌说: “庞涓带兵一直骄傲轻敌,急于决战,我们可以利用他这一弱点,诱敌冒进,然后再设埋伏消灭他们。兵书上说:如果走100里去争利,就有使大将军受挫的危险,如果走50里去争利,也只有一半军队能够赶到。我们可以第一天造锅灶10万个,第二天减少为5万个,第三天减少到3万个,让庞涓以为我们的士兵一天天地在逃走。”田忌便按着孙膑的话去做了。
这样,齐军与魏军稍一接触,便立即后撤,让魏军连追了三天。庞涓见手下人数得的齐军锅灶数目一天天减少,果然以为齐军不敢与魏军对抗逃走了。涓得意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懦,不敢打仗,我们才追他们三天,士兵们已逃跑了一大半,这样的军队,还用得着我带这么多军士去追击吗?于是,庞涓丢下步兵,只率领一部分轻装精锐的骑兵日夜兼程,追赶齐兵。”
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军速度,推算出庞涓将于当天日落后进抵马陵。马陵附近,道路狭窄,地势险要,便于设伏。孙膑派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道路两旁,告诉他们:“夜间看到火光一齐放箭。”孙膑另派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写上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庞涓率领的追兵,果然在预定的时间进入伏击区。庞涓见树上写着字,但天黑看不清楚,遂命人点起火把来照明。
齐军一见火光立即万箭齐发,魏军没有任何防备,乱成一团,庞涓这才知道中了埋伏,他一看败局已定又恨又悔,便抽剑自杀了。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败魏军,前后共歼灭魏军10万多人,也解了韩国被魏国进犯的围。
孙膑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选择了最适宜的出兵时机,而庞涓的错误则在于对形势的错误判断而导致失败。善于作战的人,在战争中总是让自己永远处在有利、主动的形势之下,而绝不放过任何出击敌人的机会。
-
- 为何“甲骨文之父”是王懿荣
-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因病买药,发现中药“龙骨”上有些奇怪的刻画符号。经过仔细研究,王懿荣认为“龙骨”上的这些刻画符号是商王朝
-
- 川岛芳子或是双性恋 遭日本养父强奸改变性取向
- 资料图:川岛芳子戎装照在日本的谍海中,“巾帼女豪们”的手段丝毫不逊于男子,而这些女谍中的头号人物,无可争议的当数川岛芳子。她的活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