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百科

盘古

属于:

本文来自网络:由四库百科整理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6-08 10:11:23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盘古是中国神话中开天辟地的神祇,传说天地及万物都由其身躯和器官变化而成。

于《三才图会》中的盘古像

盘古传说约于东汉后期出现,三国时已广为流传。现存文献中,222年《魏大飨记碑》最早提到盘古:“起尚盘古,罗天⎕焉。”东吴韦昭《洞记》提到,盘古传说流传世间:“世俗相传为,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

有学者认为盘古传说源出本土。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氏,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像,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有学者亦称盘古氏乃是伏羲的音转。盘古的名字可能源自记载于搜神记中的盘瓠。

亦有学者认为盘古传说源自古印度神话。前1500-前1000年间《梨俱吠陀》中创世神灵“阿特曼”创造了原人“普鲁萨”(或译布卢沙),普鲁萨被肢解献祭,造出了世界:“月亮由心意产生,太阳由两眼产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产生了风,由脐生出了太空,由头出现了天,地由两足,四方由耳。这样造出了世界。”普鲁萨神话或通过佛教转述入华。

三国时

三国时传说:“天地浑沌,盘古生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主于天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亦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年,然后天地开辟。盘古身人首,……开目成昼,合目成夜,呼为暑,吸为寒,吹气成风云,叱声为雷霆。盘古死,……目为日月,髭为星辰,眉为斗枢,九窍为九州,乳为昆仑,膝为南岳,股为太山,尻为鳖,手为飞鸟,爪为龟龙,骨为金银,发为草木,毫毛为凫鸭,齿为玉石。汗为雨水,大肠为江海,小肠为淮泗,膀胱为百川,面轮为洞庭。”[7]又传言:“盘古一日七十化,覆为天,偃为地,八万岁乃死。”

两晋北朝

南北朝时传说:“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晴,怒为阴。”

西晋时已有绘画盘古的壁画,太康年间(280-289),益州刺史张收在成都的周公礼殿墙壁上,画上盘古;[10]南北朝时,岭南有人祀奉盘古,“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皆祝祀。”

晋代道教吸纳了盘古,加号“元始天王”。葛洪《枕中书》说:“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唐代

《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12]。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唐袁天罡推言之《真源赋》谓元始应世万八千年为一甲子,荆湖南北今以十月十六日为盘古氏生日,以候月之阴晴,云其显化之所宜有以也。《元丰九域志》:广陵有盘古冢庙,殆亦神假者。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值得学习?揭秘司马相如曾想出轨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值得学习?揭秘司马相如曾想出轨
说到《白头吟》,其中的一句佳句可谓是流传至今,那就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这首诗的作者是西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才女卓文君。卓
甘罗斗丞相
甘罗斗丞相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拜母噬指讲的是什么故事?
曾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也叫曾参。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秦王“子婴”为始皇弟成蟜子说——补《史记》秦王婴列传
“子婴”是末代秦王,关于他的出自,由于史书的失载,文献的歧异,至今没有可信的结论。本文参考历来学者的不同意见,重新检讨史料,考订“子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鬼谷子简介,鬼谷子有多牛
我国传统文化有“三教九流”之说,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纵横家”。鬼谷子被公认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