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中俄两国界江,是中国第三大河,省内的最大河流。古称“黑水”,汉代称“弱水”,唐代称“望建河”,辽金之后通称“黑龙江”,满语称“萨哈连乌拉”,意为黑河,蒙语称“哈拉穆连”。黑龙江词源于汉语,言其水呈黑色,状似游龙。黑龙江流域面积为184.3万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的流域面积为88.7万平方千米,占总流域面积的48.1%,在黑龙江省的面积为44.7万平方千米,占中国侧黑龙江流域面积的50.4%。黑龙江北源石勒喀河,其上游为源于蒙古人民共和国东北部肯特山东麓的鄂嫩河(即斡难河)。南源额尔古纳河,其上游为源于中国大兴安岭西侧的海拉尔河,南北两源在黑龙江省漠河县洛古村附近汇合后,始称黑龙江。黑龙江全长4363千米(海拉尔河为源),干流全长2821千米,在黑龙江省境内长约1850千米。黑龙江有大小支流950多条,主要一级支流有额木尔河、呼玛河、结雅河、逊别拉河、布列亚河、松花江、乌苏里江等大支流。黑龙江蜿蜒东流,最后在俄罗斯境内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附近流入鞑靼海峡,注入鄂霍次克海。根据其河谷性质和水文动态将黑龙江干流分为上、中、下游3段。从洛古村至黑河市(结雅河河口)为黑龙江上游,流长905千米,由黑河市至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乌苏里江汇合口)处,为中游,流长982千米;乌苏里江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4千米。黑龙江流域水量丰富,至乌苏里江河口处,黑龙江干流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0亿立方米,至入海口达3550亿立方米。径流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辅以季节性融水补给。由于流经地区气温低、蒸发弱,加之北部有多年冻土的分布,下渗损失较小,因此地表径流量大,干流水量丰沛。雨水补给约占全部径流的75%~80%,冬季积雪的融水约占15%~20%,地下水仅占5%~8%。径流的年内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制于降水的变率。黑龙江流域降水比较集中。6~9月的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夏汛具有洪量大、洪峰高、历时长的特点。黑龙江属雨雪混合补给型,因此具有明显的春汛和夏汛。4月末至5月中旬,由于融雪或兼有降雨形成明显春汛,春汛来水总量虽不大,但比较集中,因而水位接近历年夏汛最高水位。上游由于地形和冰坝影响,往往春汛高于夏汛最高水位。黑龙江径流的年际变化大,并具有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出现的特点。黑龙江干支流冬季封冻,一般从11月开始封冻,至来年4月份解冻,封冻期约164天以上,冰层厚度上、下游不尽一致,平均厚度为1.28米,北部最大冰厚1.6~1.7米,南部至少在1米左右。在小而浅的河段几乎全部冻实。黑龙江含沙量小,水质好,适合于耐冷性水生生物生存。其中各种鱼类百余种,比较名贵的鱼种有:鲑鱼、鲟鱼、蝗鱼、龙江油鲤鱼、大麻哈鱼及闻名国内外的“三花五罗”(即鳌花、鲫花、鳊花、哲罗、雅罗、铜罗、胡罗、法罗)。黑龙江水能资源丰富。据统计,干流理论蕴藏量为304.03万千瓦,占东北地区的20.1%,可建大、中型电站多座,但目前仅少部分得到开发,随着中俄边界贸易经济的发展,水能资源开发的前景大。
松花江、黑龙江交汇处
大界江—黑龙江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苏秦张仪巧遇鬼谷子
- 战国时,在青溪鬼谷这个地方,居住着一位隐士,真实的姓名谁也不知道,人称鬼谷子。相传他常去云梦山采不死药,不知是吃药对了门路,还是练功
-
- 魏文侯用才之道
-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
-
-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
-
- 齐威王活煮贪官阿城大夫
- 舆论的力量是很大的,可是一旦不能判断而受到舆论的左右,就可能做出悔恨终生的错事。齐威王不听信传言,而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