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本
中国明清时期奏疏文种名称之一。明初规定凡臣民言事于皇帝均用奏本。永乐年间增设题本后规定奏本只用于官员的私事,如官员到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赏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等。奏本不用印。清代沿用明制,但鉴于明代百官军民章奏过繁,文字冗长,规定奏本只限于各部院衙门的堂官及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都统等高级官员使用,下级官员及军民人等俱不准入奏,违者惩处,文字则不得超过 300字。当时官员对于公私事务不易区分,因而奏本也有用于公务的,致使题、奏使用十分混乱,所以乾隆十三年(1748)便下令废除奏本,但实际上仍有官员使用。
奏本格式,据明《万历会典》卷七十六载:“奏本每幅六行,一行二十四格,抬头二字,平写二十二字。头行衙门官衔,或生儒吏典军民灶匠籍贯姓名。疏密俱作一行书写,不限字数。‘右谨奏闻’四字,‘右’字平行,‘谨’字、‘奏’字各隔二字,‘闻’字过幅第一行抬头。计纸字在‘右谨奏闻’前一行,与‘谨’字平行差小。年月下疏密同前。若有连名,挨次俱照六行书写。”清代奏本格式与明代基本相同。奏本封面正上方写一“奏”字,奏文首写具奏者官衔姓名并所奏事由,再叙全案事由,最后以“谨具奏闻”或“右谨奏闻”结束,奏文之后用大写数字写明全文字数和纸张数,以防被人从中增删篡改。奏本的文字虽要求用细体仿宋字,但清初奏本以楷书居多,且满、汉文合璧。奏本要求用政论和叙事文体,文字须简练、准确、通顺。奏本一般还附有贴黄,以便皇帝阅览。
奏本处理程序和题本相同。在清代,凡官员的奏本,先送通政使司点验,再由内阁票拟后呈皇帝裁定。批本处和内阁照皇帝裁定的票签文字,用硃笔照录于奏本封面上,然后送六科发抄施行。
现存于世的奏本,明代的寥寥无几,清代的尚有千余件,主要属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朝,少数属嘉庆、道光、咸丰朝。其内容除官员升迁调补及谢恩、庆贺等私事外,大量是奏报军情政务,条陈征战策略,奏销兵马钱粮及密参贪官民隐等事务的,故史料价值较高。清代奏本现主要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晋文侯为何取名为仇,晋文侯夺回君位
- 取名为仇晋文侯,姬姓,名仇,晋穆侯之子,母亲姜氏是齐国宗室之女。晋穆侯四年(公元前808年),晋穆侯迎娶姜氏为夫人。晋穆侯七年(公元前805年
-
- 鬼谷子的四个徒弟
-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鬼谷子只是个代称,就像是现代的“某
-
- 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吗?
-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作《史记》。然而,是不是有了司马迁才有《史记》呢?事实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