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诗人王勃蜀中九日 他表达了什么思想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7-28 10:10:52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蜀中九日》是唐代大诗人王勃所作的一首七绝唐诗。相传这首诗创作于咸亨元年重阳节上,王勃参加送别友人的宴会,并登高回望故乡之时。作此诗时,想必作者在南方游历已久,偶然望见北雁南飞,不觉激起思乡之情,渴望早日回归故里的心情,不知不觉跃然纸上,成就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名作。

王勃作品 蜀中九日 他表达了什么思想
据《新唐书》记载,王勃一生命运坎坷,虽年少成名,然而不通世故,因而几经宦海沉浮,终郁郁不得志,遂经常离家为宦游历四方,因此,在王勃的诗作之中,怀乡送别诗最为常见的一类题材,如这首《蜀中九日》,及其广为后人所知的五律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由于诗歌创作之时,正值九月九日重阳季,秋风乍起时节,又适逢客中送客,自然是格外易生愁绪,因而,在久别故土的作者眼中,即使是北雁南飞这种寻常的场景,也不免油然而生悲愁苦闷之感,平添一分望乡却归乡不得的愁绪。“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一语中的。
这首《蜀中九日》广为流传后,世人评价甚高,究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王勃将其怀乡之情巧妙地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借景抒情,开启了盛唐时代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这在当时的诗歌创作领域,也成为独树一帜的新风尚。
在《蜀中九日》创作后不久,王勃在虢州参军任上再次遭受重大挫折,至此,他苦心经营的仕途之路终于戛然而止。
蜀中九日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蜀中九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
- 华元杀羊招士,和华元为何打败仗有什么关系?
- 公元前607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奉楚国之命讨伐宋国。宋国派华元、乐吕率师抵御,与郑师交战于大棘。华元是宋国的右师,主持朝政,但不
-
- 曲沃恒叔为何忘恩负义,篡夺侄子晋昭侯政权
-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晋文侯的儿子、成师的侄子伯继位,是为晋昭侯。晋昭侯元年(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叔父成师封于曲
-
- 聂政:史上最顾家的杀手
- 根据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者,轵深井里人。”聂政是郭解的老乡,也是轵地 (今河南省济源境内)人氏,深井相当于轵县的一个乡。豫
-
- 王翦攻楚 先讨封赏
- 王翦,战国末期秦国著名军事家。他任将军时,正是秦始皇征伐六国,统一天下之时。王翦南征北战,功勋显赫,是一位既报国又谋身的谋略家。王
-
-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