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相资
王夫之哲学命题。《礼记章句·中庸衍》:“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相资以互用,则于其相互,益知其必分矣。同者不相为用,资于异者乃和同而起功,此定理也。”宋代儒者多主“知先行后”,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但又有抹煞知行间区别的倾向。鉴于此,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资的命题。(1)他认为知和行是两个内容不同、功效也不同的概念。他讲的知,一方面包括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知能者人事也”(《周易外传·系辞上传》);另方面包括认识的结果,即“心里直下分明”(《读四书大全说·大学序》)的“智”。他讲的行,指践履、实践、为、习之类。他指出,王守仁不懂得知行“各有功效而相资”的道理,所以其“知行合一”实际上是“以知为行”。(2)王氏认为,知行虽有别,但它们又不是绝对对立,没有联系的,相反,而是互相资借,并进而有功的。“资”有凭借、依赖之意。“由知而知所行,由行而行则知之,亦可云并进而有功”(《读四书大全说》卷四)。(3)王氏还指出,知行不仅相互依赖,还可以互相渗透和包含。所以他说:“知行二义,有时相为对待,有时不相为对待。”(同上书,卷六)知的过程中有行,行的过程中有知。王氏将“知行相资以为用”提到对立统一的“定理”高度,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创见。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有什么关系
- 达斡尔族和蒙古族的关系有56个名族56个文化。每个名族的文化语言服饰都不同,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民族的文化,达斡尔族和蒙古族是中国的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