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可兼知

书籍:湖湘文化大辞典 上卷 作者:万里 朝代:2006-01-01 专题:书籍

王夫之哲学命题。《尚书引义·说命中二》:“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从而说明了行在认识过程中的根本性意义。(1)王氏认为,行是知的基础。比如人走路,不去行走是不可能知道道路情况的。古人为什么要强调“行之惟艰”,因为只有“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人们只有通过行才能获得知。(2)人们求知是为了更好地行动:“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就包含有行是知的目的的意思在内。所以他主张“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张子正蒙注·至当篇》)(3)他还认为,行是检验知的手段。所谓“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的“效”,就有征验、效果之意。所以他说:“行于君民、亲友、喜怒、哀乐之间,得而信,失而疑,道乃益明,是行可以有知之效也。”(《尚书引义》卷三)王氏虽强调“行可兼知”,即行对知的决定作用,但并不否认知的意义。他说:“人必知之而后能行之,行者皆行其所知者也……喻之深,察之广,由是而行,行必安焉。”(《四书训义》卷三十)从而又承认了知对行的巨大反作用。

上一篇:知行相资 下一篇:太虚本动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如何教导楚庄王治理国家?
荀子是如何教导楚王治理国家的呢?其中有这么个故事。楚庄王听说荀子是当世的大儒,便派人向他请教怎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儒学荀子听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由余是怎样被秦穆公“请”去了秦国
有一次,戎王听说秦穆公贤明,就派由余出使秦国,想要向秦国学习。由余的祖先为晋国人,因避乱才逃到西戎,所以由余能说晋国的话。
对董卓的评价
对董卓的评价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也。”后汉书评曰:“董卓初以虓阚为情,因遭崩剥之埶,故得蹈藉彝伦,毁裂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是什么人呢?为什么要给张良一本书?
黄石公(约公元前292年-公元前195年),秦汉时隐士,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后被道教纳入神谱。《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
苏秦合纵
苏秦合纵
苏秦,东周洛阳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到东方的齐国去求学,拜在鬼谷先生的门下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他学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