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废除肉刑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9-06 09:44:11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汉文帝是怎么废除肉刑的呢?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肉刑之一(割鼻子)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前180年),公孙光又将淳于意推荐给临淄的另一位医学家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60岁,便收下淳于意为徒,让淳于意将过去所学的医方全部丢弃,然后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以及《药物方剂》等书传给他。
三年后,淳于意出师四处行医,足迹遍及山东各地。
齐文王一直患有肥胖病,所以经常出现气喘、头痛、目不明、懒于行动等症状。淳于意听说后,认为文王是形气俱实,应当调节饮食,运动筋骨肌肉,开阔情怀,疏通血脉,以泻有余。可是,当时却有一位庸医施以灸法,使文王病情加重致死了。同时,赵王、胶西王、济南王等,也都曾请淳于意为其治病而未成。于是,王公贵族便诬陷淳于意“不为人治病,病家多怨之者”。官府听信诬告后,就把淳于意传到长安受刑。
当时的刑法十分残酷,老百姓犯了罪,重的要判死刑,轻的也要受到割鼻、砍脚等肉刑。受肉刑的人也因此成了残废,苦不堪言。尤其是蒙受冤屈的人,要带着肉刑留下的标志,永世无法昭雪。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被押走时,他感慨地说:“家中没有男丁,身受意外之灾,五个女儿,谁也救不了我!”
较大的四个女儿只知道哭哭啼啼,无法为父亲解忧排难。只有最小的女儿缇萦,虽然当时还不满10岁,但却挺身而出,激动地说:“父亲,你不要看不起女儿,我一定想法子免除你的刑罚。”于是,她不顾几个姐姐的劝阻,陪同父亲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前往京城。
淳于意被关进大牢后,狱卒不准缇萦探监。于是,她就想直接面见皇帝,诉说父亲冤情,但又屡次被宫廷卫兵拦住。缇萦便决定以文代言,上书汉文帝。
她在文中诉说道:“我叫缇萦,是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做官的时候,齐地的人都说他是个清官。这回他犯了罪,被判处肉刑,我不但为父亲难过,也为所有受到肉刑的人感到伤心。一个人被砍去脚,就成了残废;被割去了鼻子,就不能再安上去。以后就是再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被官府没收为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缇萦的信写得虽然很稚嫩,但却情真意切,鞭辟入里。
汉文帝日理万机,当然不会重视缇萦的书信。但缇萦写信的事却很快在朝野中传开了,汉文帝也有所耳闻。他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勇敢,事情也很新鲜,于是就命人将信取来观看,看后他也被深深感动了。汉文帝十分同情这个小姑娘,又觉得她说的有道理,就召集大臣们,对大臣说:“犯了罪该受罚,这是没有话说的。可是受了罚,也该让他重新做人才是。现在惩办一个犯人,在他脸上刺字或者毁坏他的肢体,这样的刑罚怎么能劝人为善呢?你们商量一个代替肉刑的办法吧!”
大臣们一商议,就拟定了一个办法:把肉刑改用打板子。原来判砍去脚的,改为打500板子;原来判割鼻子的,改为打300板子。汉文帝觉得这样可行,于是就正式下令废除肉刑。这样,缇萦不仅救了自己的父亲,还为天下人免除了灾祸。
-
- 拜孔夫子,还是拜文曲星
- 中国人有深厚的敬畏知识和看重读书人的传统,都希望能在考试中考出个好成绩,出人头地,可是在“知识崇拜”方面却并存着两个偶像,孔夫子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杀手专诸的经济问题
- 如果把战争和谋杀活动当成一种投资活动,那么专诸的这次谋杀无疑称得上史上回报率最高的一次谋杀。根据血酬定律理论,我们不妨把专诸
-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 司马错与张仪就伐蜀或是伐韩的问题,争论于秦惠王之前,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说:“不如伐韩。”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司马错张
-
-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