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近代转型
伦理学史著作。张怀承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28万字。此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农耕社会生产和生活和自然性质使得人们产生了对外在必然性的依赖,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维特点。在此基础上孕育的传统伦理道德,也在天人合一的思维框架中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近代大机器工业社会则摆脱了对自然或外在必然性的依赖,人的主体能动性特别是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现实肯定,于是便否定了天在伦理道德中的本体地位,产生了以人为本即人自身的存在及其属性为道德的根据和价值本原的新伦理观念。天人之变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向近代伦理道德转型的根本理论特征。全书共8章,分别为:导论:道德的发展与转型;本天与立人:从天人之辨到天人之变;从天到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历史进程;天道与人道:道德精神的变革;天理与公理:道德原则的更替;天性与质性:主体自觉的提升;终论:从天人之变再看天人之辨。
上一篇:不受制约的权力——中国古代的人治与法治
下一篇:社会差异研究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
- 晋文公为何杀介之推,还采取极端行动—放火烧山?
- 当介之推隐居绵山以后,晋文公放火烧山,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即使是善意的目的,这种暴力性的行为也有一种不和谐之感。究其原因,晋文公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
-
- 九天玄女与福州线面的传说
-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
- 李牧:首位击败匈奴的名将
- 李牧是赵国名将,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229年。李牧和白起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无数贡献,最后却被国君杀害。李牧的死比白起更惨,因
-
- 商均墓为何历经多年仍受到虞城世代百姓的祭拜
- 商均虽然被太史公定论为不肖,没有能力承继帝位,可能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领袖,但他绝对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海内经》说,义均是始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