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山遗址
西晋至北宋时期文化遗址。位于临湘市龙源乡幸福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发现。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据初步考证为瑶族早期“千家峒”遗址。南朝宋元嘉中(439)之后,大批瑶族先民在朝廷的镇压和驱赶中,被迫从江汉之浒迁至洞庭湖沿岸的龙窖山。他们在这里居住五百年左右,直至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因战争又再度举族南迁。宋马子严《岳阳甲志》载:“龙窖山,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名。”瑶族研究者认定龙窖山的地理位置、地形、风俗、遗址等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及民间传说中的描述相吻合,是瑶族中之盘瑶(又称山子瑶、过山瑶)的千年家园所在和一处游耕民族最早的避乱秘地。遗址分布于竹铺沟、古塘、朱楼坡,有古村落,吊脚楼、大王桶、青石街、古墓群、石屋、石祖(生殖崇拜的男根)、祭祀台、防御工事等数处,多为石头构筑而成。胡家屋场、余家山、鸦头尖有保存完好的石屋十多间。石屋大多长4米,宽3.8米,坐北朝南。乱石堆成的原始祭台,高约0.4米。古墓葬、古水井的排列和不吃狗肉是瑶族习俗的体现。千年古树是瑶族历史的见证。梯地种菜是瑶族耕作方式的演变。木楔尖石石块的痕迹是瑶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瑶族历史研究的一段空白,使瑶族可考的历史往前推进了数百年,同时对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
- 董卓的家庭
- 董君雅,董卓之父,颍川纶氏尉。池阳君,董卓之生母,只知封号,未知其姓氏(一说姓牛),年九十,于郿坞坞门被斩首。
-
- 董卓生平
- 董卓诞于永和五年(141年),生来具备过人的怪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年少时游历羌胡聚居地,与豪帅结交。后从事耕作,豪帅来访时以谋生的
-
- 狐偃是如何将晋文公推向复国的道路的?
- “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雄心壮志是茫茫黑夜中的北斗星,是人生中的指路明灯,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中华民族超越千年
-
- 王翦以重待轻伐楚
- 战斗过程中,王翦率大军深入敌境后,不恃强轻敌,不贸然出战,而是筑垒设防,固守示怯,借以麻痹和松懈楚军斗志,创造良好的作战时机。战机一旦
-
- 召公遗物召公簋讲述的往事
- 2006年11月,陕西省扶风县城关镇五郡西村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窖藏,出土器物27件(组)。其中两件带有铭文的五年琱生尊最为重要,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