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诊
切诊主要包括切脉与触诊两方面,在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切脉 又叫脉诊、诊脉。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是临床辨证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掌握切脉对分辨疾病的原因、了解疾病的变化,鉴别疾病的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关切脉的部位与方法,正常脉象与病脉主病等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医诊断学。不赘述。
2.触诊 又称摸诊、按诊,其用途极为广泛,作用十分重要,是按摩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以手摸之自悉其情。”
(1)触诊的主要用途。
触压痛点:压痛点是病变在体表的集中表现,根据压痛点的部位、范围、程度和压痛点的反应,来辨别疾病的部位、性质等等,在按摩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触畸形:触摸体表骨突变化,可判断伤骨与伤筋以及伤骨的性质、部位和骨折移位方向。
触皮肤温度:触摸局部皮肤的冷热程度,是识别寒证与热证,了解患肢的血运情况以及是否细菌感染性疾患的一种方法。触皮肤温度时一般以手背测试最为合适。
触异常活动:检查时,从肢体或关节出现原来不可能出现的一些活动,来分析损伤的程度。
触弹性固定:受伤后,当关节保持在特殊的位置上时,在触诊时手中有弹力感。此点是关节脱位的特征之一。
触肿块:触摸肿块的位置,大小、深浅、质感、硬度、形态以及边界是否清楚,推之能否移动等,判断肿块的性质。
(2)触诊的常用方法。
触按法:用手细心地触按肢体,了解肢体局部的肿胀、皮温、压痛、畸形、肿块和感觉等。
挤压法:用双手在肢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作对称用力挤压,以鉴别伤骨与伤筋,了解伤骨的具体部位。
旋转法:用双手分别握住肢体的远近两端,做轻轻的旋转动作,以观察有无疼痛和功能障碍,本法常与屈伸法配合应用。
屈伸法:用两手分别握住关节的远近端,做关节的屈伸活动,并根据屈伸的度数,作为测量关节活动功能的依据,本法和旋转法常与患者的主动屈伸与旋转活动进行对比。
应用四诊进行辨证时,经常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望诊、触诊等都极其重视患侧与健侧在形态、长短、粗细及活功动能、神经反射等方面的对比。“对比”的方法也是按摩临床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
- 袁绍家族四世三公,传承的到底是什么?
- 尽管有人把袁氏家族的渊源追得很远,但正史不载,野史不信,笔者只是按照《后汉书》的记载追到袁绍的七世祖袁良那里。
-
- 甲骨文用辞及福祐辞
- “用”字在甲骨文中出现超过两千次,属极为常见的字词之一。“用”字大部分出现在祭辞中,但也有不少与祭祀无关的文例;另外还有几百条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秦穆公的“西部大开发”
- 比晋文公稍晚一些时候,秦穆公在西方也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再次提醒,因为秦穆公一直是在西部混,本书就未把他列入春秋五霸)。秦人为嬴姓,本
-
- 双头鸡不叫说明有灾难?双头鸡是什么?
- 这是一关于双头鸡的故事,据说与王莽篡位有关,一起来看看……双头鸡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国给汉武帝造贡上一只长着两个头、四只脚、
-
- 伊尹负鼎典故
- “伊尹负鼎”是一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主要讲的是伊尹给商汤借着谈论厨艺的机会跟他讲治国之道的故事。也有学者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