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态度
人们对劳动的心理倾向,包括对劳动的认识、喜恶的情感和行为反应倾向。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劳动观点,就有什么样的劳动态度。在现实生活中,劳动态度往往与物质利益直接联系,这恰恰是劳动观点的一种直接表现。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劳动态度不同。在原始社会,人们只有共同劳动才能生存下去,因而采取自觉自愿积极的态度进行劳动。在阶级社会,剥削阶级凭着占有的生产资料以剥削为生,他们采取夸大脑力劳动作用,贬低和蔑视体力劳动的态度。劳动人民为着生存而被迫的、消极的从事繁重的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剥削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劳动者为国家、为集体、为个人而自觉自愿地积极劳动。从一个社会的横断面,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对劳动态度进行不同的区分:(1)从干劲、程度看,有不积极的、积极的、拼博的;(2)从主体意愿来看,有自愿的、随从的、被迫的;(3)从目的和动机来看,有为个人的,为社会的,还有有报酬的、无报酬的。这种种态度,最终都表现为劳动过程中的干劲和程度。所有这些,都是不同阶级、不同人们的不同劳动观点的具体表现。所以,可以从人的劳动态度,把握其劳动观点和思想状态。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
- 齐宣王拜颜斶
- 齐宣王田辟疆(公元前301年),战国时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妫姓。公元前320年继齐威王为田氏齐国第五代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齐宣
-
- 韩懿侯和赵成侯闹意见,竟让魏国逃过亡国一劫
- 话说赵国新近刚死了国君(公元前375年,赵敬侯去世,赵成侯继位),不便出远门打家劫舍。反正前方也有魏老大顶着,没他什么事,便私下盘算着搞
-
- 吴王诸樊剑为何出现在蔡聲侯産墓?
- 工䱷太子姑發剑,1959年在安徽淮南的蔡聲侯産墓出土。蔡聲侯産墓此次出土遗物112件,以青铜兵器和车马器为主。其中,有工䱷太子姑發剑1
-
- 子产与伯石
- 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很有才干,精通政事,善于治理国家,因此被委任管理国家大事。子产手下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官员,名叫伯石,平时交付他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