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
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这里的“对象”,可以是指某个人、某个团体、某个事件、某种制度或者某种观念;这里的“评价”,是指对这些对象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厌恶、尊敬或轻视、同情或排斥等心理倾向;这里的“行为倾向”,是指对某个对象作出反应的行为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本身。
态度具有社会性,它与个体的认识、需要、立场有关,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逐步形成的。态度形成后犹如戴上一副有色眼镜,对某一对象会作出独特的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个体会不断修正他的态度,使自己的态度体系日趋完善。态度具有稳定性,个体的态度,特别是其态度体系形成后,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它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而成为个性的一部分。态度的这种稳定性使个体在行为的反应模式上表现出有序性,从而有利于个体对社会的适应。态度具有协调性,在一个正常的人对某个对象的态度中,其认知因素、情绪因素、行为因素常常是协调一致的,对一个领导评价行为(认识因素),就会对其产生尊敬、爱戴的感情(情感因素),也会表现出愿意与其接近、有事愿意与其商量、愿意接受其领导等行为倾向(行为因素)。一个人的态度在形成前较易改变,在形成后较难改变,根据这个原理就应及时地在其态度还未形成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又如,根据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原理,掌握了某个人的态度体系,便可大致预测其对某一事物的行为倾向。
上一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下一篇:拒腐蚀能力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文曲星和长寿星对决
- 状元出对清朝嘉庆年间,朝廷重臣戴衢亨到四川微服私访,看到一户姓祝的人家在办喜事,十分热闹。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来到对面酒店沽酒,忽
-
- 曾子杀人是真的吗?曾子为何曾经被传杀人?
-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的一位代表人物,鲁国也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也就是重名了,有一天这个人在外面杀了人,被人传到曾子的家乡,所有人
-
- 孔子为什么选曾子接班 曾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一共活了七十一岁,春秋鲁国人。十六岁的时候认识了孔子,拜在其门下,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勤奋好学,孔子死后将衣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介之推不姓介为什么?
- 华人对一个人的称呼很有意思,有姓名、名字、名号、姓氏等等,说起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今天我们要讨论姓氏是什么?姓氏又是怎么来的呢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