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亦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一种极端霸道的作风。意思是对顺从他的人就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对违背他的人就迫其灭亡。原为汉语成语,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讲的是季节、节令、方位等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只能遵守、顺应,而不能违背;违背了就要受到自然界的严酷惩罚,“不死则亡。”后来引申为人们之间的顺从关系。在封建社会,人们对封建皇帝只能忠顺,不能违背;如若违背,得罪了皇帝,轻则罢官革职,重则祸灭九族,确实“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现指某些人,特别是个别领导干部的专制作风,凡事独断专行、跋扈霸道,容不得不同意见;人们对之只能顺从,不许违背,如若违抗便遭到排斥,甚至打击。这种“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作风,是封建专制主义的残余,与社会主义民主格格不入。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
- 蒙古人特殊的社会生活是什么样的
- 首先是蒙古人的吃苦能力极其强悍,由于蒙古人在严寒和艰苦的环境中长大,都具有极为坚韧耐劳的性格,对物质条件的待遇几乎从不讲求,爬冰
-
- 文曲星是什么?为什么要拜文曲星
- 古代民俗中,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除了禄星及由其演变出来的文昌帝君外,还有所谓的魁星或称为“文曲星”,它是文昌帝君的重要随从之一。
-
- 晋惠公和秦穆公互嫁公主,但秦晋之好未必好!
- 秦国和晋国为借粮食的事打起来了。首先,晋国遇上饥荒,晋惠公派大夫庆郑,到西邻的秦国买粮食。秦国觉得不能为富不仁,秦穆公说:“天灾流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王莽改制
- 王莽改制是西汉末及新朝时由王莽推行的托古改制。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始建国元年(9年
-
- 九天玄女:“香”的祖师
- 据传闻,战神九天玄女,其实还有另一个身份,是制造香业的祖师和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