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压力与顺从
由环境和个性因素决定的居于群体中的个体,在受到群体意见和舆论的影响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矛盾状态。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很大,常能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称为“顺从”或“从众”。从环境因素看,如果该群体是一个参照群体,群体的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成员比较团结,群体成员容易在群体压力下产生顺从行为。从个性因素看,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较差,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在群体中经常依赖别人,也容易产生顺从现象。在群体压力下顺从现象的真象并不一样,有表面反应和内心反应。例如表面顺从,内心也顺从;表面顺从,内心并不同意;表面不顺从,但内心顺从,此外也存在表面和内心都不顺从的现象。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对于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认为:一个人接受意见可能屈服于压力,怕被孤立,而另一个人可能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与群体保持一致,这是“集体主义自决”,有的人只在非原则问题上表现顺从,目的是为了保持集体团结。群体对持异议者施加压力的方式一般有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即先用讲道理的办法使个人顺从,如不通就用开玩笑或“和稀泥”的方式表示他与群体并无原则分歧,再不通就公开施加压力,直至把个人从群体中开除出去,或者对他的意见根本不予理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重视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压力是必要的,但仍应注意贯彻“疏通引导”的方针。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
- 詹天佑不纳妾
-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10岁考取清廷官派首批赴美留学幼童班,188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铁路工程专业。回国后毕生致力于我国早
-
- 项羽:没有火烧阿房宫
- 许多年以来,项羽火烧阿房宫几乎已经成了历史常识。
-
- 给秦始皇私生两个弟弟的赵姬
- 秦昭襄王时,赵国与秦国实力相当,但两国经常交战。赵国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两度击败了秦国的进攻。秦国被迫把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