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阁寺》
日本战后派作家三岛由纪夫的代表作之一,1956年第1期至第10期《新潮》杂志连载,1956年10月由新潮社出版单行本。主人公“我”出身于寺院住持之家,后到金阁寺当小和尚。“我”从小就对金阁寺怀有迷狂般的热爱,一直向往美丽的金阁寺。可是“我”总觉得跟金阁寺没有更多的缘份,只在战争的后期,当它面临空袭大火中化为灰烬的危险时,“我”才找到了同这个美的象征之间的一体感。“我和她面临着共同的危险,我发现了美和我之间的媒介。一向拒绝、疏远我的美和我之间架起了桥梁。我陶醉了。”然而,战争结束了,金阁寺仍安然无恙,“我”和她又疏远了。金阁寺甚至成为我现实生活中的障碍,“我”终于放火烧毁了金阁寺。日本文学评论界认为这是一部难解的观念小说,对它的评价毁誉参半、众说不一。烧毁金阁寺的事件以及放火者的出身与身份都是确实的。作者借用了这一现实事件,同时,金阁寺又是作者某种观念性的艺术体现,它象征着艺术和美,对金阁寺金碧辉煌的外观描写以及反复出现的赞誉可资佐证。金阁寺既是向往追求的美好对象,又是一种高不可攀的异己的存在物。主人公与金阁寺的关系暗示着人生与美和艺术的悲剧性相关。作者表达了对美的追求。这种追求是扭曲的、带有病态心理的,得不到美时便转化为毁灭美。企求得到幻灭前的一瞬间的一体感。三岛由纪夫明确表示,“在日本,美不意味着人的复活,而是带着否定生的宗教性”。作者对战后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他在寻找一种悲壮、惨烈的美,用以寄托自己的心志,他的这种追求带有一种狂躁的破坏性力量。这部作品已包含了他自决身亡的悲剧性萌芽。《金阁寺》的文笔凝练优美,篇章布局错落有致,行文贯注着一气呵成的韵律感,字里行间处处镶嵌着作者奇警的譬喻和深邃的遐思,令读者回味无穷。这些艺术特征使《金阁寺》以及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世界接近战前的唯美主义文学。
-
- 李牧之死
- 吕不韦离开秦国后,他的党羽司空马逃往赵国,赵王任命他做赵国的守相。这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司空马对赵王说:“文信侯在秦国任丛相,
-
- 雍正被恐吓之谜
- 雍正游玩西湖正在兴头上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一封神秘的恐吓信,这封恐吓信信的主人又是谁?信中究竟说了些什么,竟然让威风八面的皇帝吓了
-
- 「田忌赛马」的战略可以用博弈论解释吗?
- 没有真正意义上学过什么博弈论,只看过一两节耶鲁的公开课。我认为博弈论所面对的情形是不稳定的动态过程,每个决策方都可能临时做出
-
- 曹沫勇逼齐恒公
- 春秋时代,鲁国有个叫曹沫的人,凭借自己的勇猛,在鲁庄公那儿混碗饭吃。鲁庄公非常喜欢这位勇士。
-
-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
-
- 岳飞精忠报国遭陷害,敌军奔走相庆,狂饮三日
- 岳飞,字鹏举,老家在河南汤阴,父母都是农民,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被大水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坐在缸中逃了出来,后来,岳飞一边识字一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