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格,约翰·米林东
【介绍】:
一译约翰·沁。爱尔兰剧作家,前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在爱尔兰的代表,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骨干人物之一。
辛格生于都柏林郊区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律师家庭。曾入都柏林三一学院学习,1892年毕业。他的兴趣较广泛,既爱好音乐和博物学,也喜欢语言和文学。1894年去德国留学,专攻音乐。后来又到意大利和法国学习。在巴黎大学学习期间,开始写诗歌和评论,并结识了爱尔兰革命运动中的过激民族主义者,这给了他以后的生活与创作以决定性的影响。1897年在叶芝的劝导下,他放弃了新闻记者的生涯,回到爱尔兰。回国后,他参加了爱尔兰盖尔语同盟,不久又退出。他还参加了爱尔兰文学会。从1898年起,他曾五次到爱尔兰西部的阿兰群岛调查农村人民的生活。这一活动为他的戏剧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02年,他与叶芝*、格雷戈理夫人一起参加了附属于爱尔兰文学会的爱尔兰民族文学剧院的创建工作。1907年写出代表作,独幕剧《骑马下海的人》。1904年,他和叶芝等人一起又接管了都柏林的“阿贝剧院”,并把“阿贝剧院”作为他们的演出中心。辛格在下乡调查期间写的六部剧作,有五部是在这一剧院上演的。1907年,他根据五次到农村调查的结果,写出了长篇调查报告《阿兰群岛》。
辛格的作品在前期象征主义作家中显示出了自己的特色。他的剧作多描写底层人民痛苦与不幸,登场的角色也大多是农民、流浪汉、乞丐、手艺人、小酒店店主等。他的剧本大多采用爱尔兰方言和民间谚语,对话诙谐生动,极富于农民口语的情趣。他的剧作善于从平凡的小事中撷取所象征的含义,于不经意间,不着痕迹地表现了一种支配人生的潜在之力;这潜在之力给他的剧本罩上了一层轻淡而又神秘的薄纱。当然他也写有一些现实主义的剧本;在象征主义的剧作中也还使用了一定的现实主义手法。
除《骑马下海的人》外,辛格还有剧本《狭谷的阴影》(1903)、《圣泉》(1905)、《西方世界的荡子》(1907)、《补锅匠的婚礼》(1908)、《悲伤的黛达尔》(1910)等。
-
-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淳于髡传
-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位入赘女婿。他身高不足七尺,被齐威王任命为大夫。他足智多谋,能言善辩,多次在出使别国时成功地维护了齐国的威望,为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
-
- 殽之战,晋襄公应该负什么责任
- 晋国与秦国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秦晋之好,既是其互为婚姻的写照,也是双方战略结盟的象征,成为盟国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共襄大业
-
- 张仪是怎么戏弄楚王的?
- 张仪为什么要戏弄楚王呢?又是怎么戏弄的呢?且让我们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