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
全称《大般若波罗密多经》。共600卷,唐玄奘译,是宣扬大乘般若思想的印度佛教典籍汇编,它共包括大小16部经典。般若,梵语音译,汉意智慧,指佛所证悟的真理。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时,由南印度传播到西北印度及中国西域等地。从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又称《小品般若》)开始,先后有《光赞般若》、《放光般若》、《摩诃般若》、《金刚般若》等十余部汉译本,但都不齐全。玄奘将在印度寻到的三个梵本对照,从唐显庆五年(660)初到龙朔三年(663)10月23日译成全本。本经中心思想是“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无有自性,只有契合这一世界实相,才能解脱。印度大乘佛教创始人龙树曾著《大智度论》、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弥勒著《现观庄严论》,分别概述本经理论及修法。在中国一直十分流行,被当作“镇国之宝”,认为书写、受持、流布该经,将功德无量,得到解脱。它作为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被称为诸佛菩萨成就的智慧之本。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推荐阅读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齐桓公是怎么死的?齐恒公死因竟如此凄惨!
- 齐桓公简介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齐氏(其祖先原为吕氏),名小白。齐僖公的儿子、齐襄公的弟弟。春秋五霸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董卓洗劫洛阳城
-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