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丧葬习俗
土族的丧葬受宗教信仰和周围汉、藏民族习俗的影响较大。埋葬方式有火葬、土葬、天葬和水葬。互助、乐都、天祝、同仁等大部分地区实行火葬,并视为神圣的葬式。火葬一般限于正常死亡的老年人,还必须有子嗣。在人亡故后,迅速脱去衣服,将遗体扶为蹲坐状,倚在炕角,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并使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上面披上白布或哈达。家人去寺院请喇嘛等占卜葬期,并请家族中长者商议丧事,请木工赶制灵轿。第3天遗体入殓,用白布条捆紧尸体,并在关节处绾结,套上黄布衣套(青年人用白布),殓入灵轿内,灵轿制作精美,二层楼式,称“一转三”,刻有各种花卉图案,修饰华丽。灵轿安放在灵堂内,子孙们日夜守灵。一般在家停放5-7天,期间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吊唁,丧主家要用油条、馒头、馓子、油包子、酥油炒面、稠米粥等四道茶招待来客。此后,舅舅要举行“摆外”,即慰亡灵,对亡人的一生作出评价,并对儿女们的孝心作出褒贬。家中子孙跪送前来吊唁的亲朋。傍晚,在选定的地方用土坯砌成火化炉,次日早晨出殡火化,灵轿也同时砸碎火化。家人在四周跪坐祭奠,喇嘛诵经。当天,收取骨灰装入柏木匣内,埋在临时选定的地方,待到第二年清明节时迁入祖坟埋葬。亡人送葬后,子女服丧,一般为一年,在服丧期间,子女禁止走亲访友。不过年、不娱乐等。民和、大通地区和互助部分地区实行土葬,土族土葬习俗与汉族土葬习俗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土族不仅请喇嘛诵经超度亡灵,同时还请道士、博(巫师)一起做法事,称为“僧门两道”。民和官亭地区土族的土葬庄重别致,亡人故去后,家人便请本村长者为亡人洗身、修身、穿寿衣入殓。棺材图案修饰华丽,若亡人为男性,棺椁两侧画有两条龙;若是女性,则画为金童玉女。亲眷哭唱丧歌。土族天葬的对象主要是夭折的婴儿和少儿,一般没有固定的天葬台,也不举行天葬仪式,这种葬俗已基本消失。水葬主要是黄河北岸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处理夭折少儿的葬俗。
-
- 华元从俘虏到关键先生,且看华元如何逆袭
- 楚邲之战后,取得胜利的楚庄王志得意满,开始到处惹是生非。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又派公子冯出使晋国。从楚国到齐国需途
-
- 晋惠公的忘恩负义引发了秦晋两个大国之间战争
- 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并做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后世称呼的晋惠公。夷吾即位后,秦国大将公孙枝住在晋都,索取
-
- 汉文帝执法杀舅父
- 汉文帝刘恒(前202—前157),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农业生产迅速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
-
-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
-
- 介子推必须死为什么?
- 今天寒食节,源于被焚于山的介之推先生。据说重耳被迫流亡,他一路侍奉,甚至在途中闹饥荒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主人食用。重耳流亡回
-
- 秦始皇何时对王翦起了疑心
- 灭楚之战中,几十万大军在楚地按兵不动,这不免令人起疑。因为,万里进军,求的是速战速决,要是耗在那里,再好的时机也会耽误的。可是,秦始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