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西北民族词典

匈奴

书籍:西北民族词典 作者:刘维新 朝代:1998-08-01 专题:书籍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称。始见于《逸周书·王会解》及其附录《伊尹献令》,商周时期即已活动于河套以北的阴山内外,战国时期扩张至秦、赵、燕三国北方地区。秦朝时期,冒顿单于东灭东胡,西败月氏,北服浑庾、新犁各部,统一蒙古高原,建立了匈奴单于国。汉朝初期,不断侵扰长城内外,迫使汉高祖实施“和亲”策略。文帝前元四年(前176),西逐月氏,征服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势力强盛。汉武帝统治初期,派遣大将卫青霍去病多次北征,匈奴屡战失利,势力逐渐衰弱。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发生内乱,统辖西域的日逐王先贤掸归降汉朝,匈奴失去西域。不久,境内出现五单于分立的局面。五凤四年(前54),郅支单于大败呼韩邪单于。不久呼韩邪南来归汉,郅支单于惧怕汉朝助兵呼韩邪攻己,北征呼揭、坚昆、丁零,迁都于坚昆游牧地区,后又迁往康居国,为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等人所击杀。汉朝遣送呼韩邪单于北归,并嫁以宫女王嫱。此后数十年,匈奴与汉朝和平相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二部,南匈奴归附于汉朝,北匈奴与汉朝为敌,再次统治西域。明帝永平十六年(73),派大将窦固西征,大败匈奴。此后,又派班超安定西域诸国。北匈奴势力退出西域。和帝永元元年至三年(89-91),大将窦宪耿秉率兵北征,一再大败北匈奴,北匈奴因此逐渐西迁中亚、西亚和东欧,留居蒙古高原的人则融合于鲜卑族中。南匈奴于东汉末年分为五部,晋时曾先后建立汉、赵、北凉、夏等地方割据政权。北朝初期,南匈奴逐渐融合于汉族。匈奴的语言有人说是操突厥语,有人说是操蒙古语,至今尚无定论。早期无文字,汉文帝时,使者中行说归降匈奴,教以文字和统计数目,因而开始借用汉字。泛突厥主义分子穆罕默德·伊敏将匈奴的历史说成是突厥的历史,这是十分荒谬的,因为早在突厥兴起之前约二百年,匈奴即已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上一篇:兄死弟及的收继婚 下一篇:匈奴南将军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兵痞董卓
兵痞董卓
董卓——身经百战的西北兵痞,兽性匪类的“凉州帮”帮主;汉献帝的拥立者成了第一个专政首相;史称他是一个百年不遇罪恶滔天令“人神波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清明节的由来,晋文公并不是真想杀介之推
晋文公流亡的时候,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最艰难的阶段,就是流亡团队经过卫国的时候。他们不仅遭遇卫成公的冷遇,连卫国的百姓也不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秦始皇真的放心把“兵权”交给王翦吗
楚国曾是战国七雄中的泱泱大国,幅员辽阔,兵精粮足。多年来一直是秦国的劲敌。那么为什么被秦皇一举消灭了呢?表面原因是楚国有个昏君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用赵盾,竟人事决策上的最大败笔!
晋襄公重组三军时,是以狐射姑为中军帅的,赵盾只担任中军佐,即副司令。可是,老资格的重臣阳处父的一番说辞,“赵盾贤于贾季”,让耳根子软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