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故事

曾子在儒学中的地位如何?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20-08-24 09:51:04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或说山东省嘉祥县)人,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着名弟子之一。宋儒大多十分推崇曾子,程颐认为“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俨然以曾子为颜回后独祧孔子之学之人。历代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也只有颜回和曾子被尊为圣人。可见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之重要。      比起颜回、子贡、冉有等人,曾子在孔门弟子中原本似乎只是个不太起眼的角色。颜回不用说,自然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了,至于子贡等人,孔子虽然偶有批评,但也认为“赐也达”“求也艺”“孝哉闵子骞”“雍也可使南面”……而对于曾子,孔子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关于曾子的评价就是一句“参也鲁”了,似乎孔子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然而事实情况究竟如何?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果真是随着唐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升”起来的吗?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孔子虽然认为曾子有些迟钝,但对曾子却也评价甚高——“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语·弟子行》,亦见《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孔子家语·致思》;“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孔子家语·好生》;“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孔子家语·在厄》,亦见《说苑·立节》);等等,认为曾子具有孝悌忠信四德,且知礼而善安身。      曾子十分重视个体内在修养的完善,对外在德业的关注似乎不多,与孔子“干七十余君”不同,曾子是面对各国的迎聘均力辞不就,一生中仅因特殊原因有过两次短暂的出仕。但这并不代表曾子与孔子主张异趣或者其思想体系较之孔子学说“规模”要小一些。孔子曾经评价鲁国一风雨之夜不纳“邻之厘妇”的独居者,说:“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孔子家语·好生》)“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其实也正是曾子学孔子的做法。孟子曾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其实曾子也许更懂孔子。《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生栖栖遑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的就是能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而使天下复归于有道。其实“修己”就是“忠”,“安人”就是“恕”。曾子对孔子之“道”的理解是十分准确和深刻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曾子虽然或许有些鲁钝,但曾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学也早已有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浑厚博大。孔子在世时曾子之学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且已有很高的社会声誉。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对曾子的认可之外,一向自视甚高的子贡也对这位比他小十几岁的师弟不吝赞誉:“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于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曾子曾从孔子之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在拒绝齐的礼聘后,晏子还亲自送曾子并赠之以言;曾子生活穷困,“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      孔子去世后,作为孔门中的核心人物,曾子地位也十分特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一件事情即可说明一二:孔子去世后,子张、子游、子夏等人欲师事有若并“强曾子”,曾子反对并答以“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图片][图片]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意即孔子“无得而逾焉”,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最终因为曾子的反对,子夏等人的做法没能成行。这个记载不仅说明了曾子在孔门中的地位问题,也表现了曾子对孔子的尊崇和忠诚。曾子后来被人称为“宗圣”,正因为他谨守师说。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不少仍致力于继承、宣扬孔子学说。曾子亦“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据《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子在鲁国一带讲学,弟子多达七十余人,包括孟敬子、阳肤、单居离、沈犹行、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子襄、曾元、曾申、乐正子春等人,形成了所谓的“洙泗学派”,成为宣扬孔子学说的中坚力量。孔子去世后,“诸生以时习礼其家”,“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孔里能保持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许其中也有曾子的一份功劳。其实,曾子上承孔子修己安人的士君子之学,强调慎独、自省,常怀敬畏之心,提出士君子要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等由内圣而外王的德行学问路径,下“思孟学派”,说他是儒学正宗也无不可。(吴云)
上一篇:儒家在秦朝的地位如何? 下一篇:“百家争鸣”时代儒家与其他各家的关系如何? 声明:曾子在儒学中的地位如何?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袁绍手下四大谋士都是怎样死的?
新版《三国》总的来说拍得还是很不错的,断断续续看了好几集,印象比较深的是战争的场面拍摄的非常宏大壮观,比如官渡之战和火烧赤壁,新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董卓洗劫洛阳城
董卓洗劫洛阳城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迎少帝初入洛阳时,“步骑不过三千”。他自知仅凭这些人马不足以征服四方。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介子推功不言禄原文、翻译及知识梳理
晋侯①赏从亡者②,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介之推雕像推曰:“献公之子九人③,唯君在矣。惠怀④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识子,赵括纸上谈兵
赵奢,嬴姓,赵氏,名奢。战国时代东方六国的八名将之一,简曰马氏。汉族,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当届贵族,战国后期赵国名将。赵奢,是战国时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