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由来与传说

把脉的由来

把脉诊病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医学家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是世界医学之林的瑰宝。据司迁的《史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以望、闻、问、切的方法来诊断疾病,其中尤以把脉诊病最为著名。所以司马迁称赞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认为把脉是名医扁鹊的发明,那事实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答案是否定的,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的上古医生鬼臾区、僦贷季等已经开始讨论把脉诊病了。到春秋战国时期,医生们把脉诊病的水平已经相当高,还出现了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难经》中,在这两部书中,都对把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把脉

到了晋代,一代名医王叔和在综合前代有关脉学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写成了专门的诊脉著作《脉经》,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此后,历代医学者对把脉诊病这一医疗手段研究日渐增多,但是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还是悬线诊脉。

悬线诊脉总是出现在我国古典小说和传统戏曲里,常说的是太医为皇帝后妃们诊脉辨症的情节。其方法是:由太监或宫女将一条红绒线系在后妃的手腕上,另一端交给相隔在另室的太医,让其通过绒线来辨清病况。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维护宫廷礼制。

人的脉搏跳动是否就真能通过绒线传递给太医呢?有人曾请教过清末四大名医之一的施老先生,他曾给皇室内眷看过病,对此法相当了解。据他介绍,这悬线诊脉,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这悬线诊脉只不过是一种形式罢了。原来,太医要为后妃们疗病,就必须了解病情,大夫总要向其贴身的太监不厌其烦地询问详细病情,诸如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一些细节问题。当问完之后,太医心里也就有数了。等到了悬线诊脉时,太医要一副屏息静气,十分沉着认真的样子。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恭敬;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此时思索考虑处方,准备好了腹稿,以便应对,惟恐一药不当或是一言不慎而罹祸。

由此可想而知,悬线诊脉无非是一种被蒙上了神秘色彩的骗人把戏而已,如果太医没有事先对病情进行详细的察问,那么,无论医术多高明的神医圣手,也不可能把后妃们的病给治好。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宋端宗 - 在流亡途中受惊而死的南宋幼帝
宋端宗 - 在流亡途中受惊而死的南宋幼帝
宋端宗赵昰(公元1269-1278年),南宋第八位皇帝,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宋端宗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昰: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大禹与禹余粮的故事
有一次大禹治水来到剡,见剡溪浊浪滔天,奔流中被一座大山迎面挡住,水位猛涨,洪水四溢,使剡溪两岸遭灾。大禹登上山顶察看地形后,决定劈开
「田忌赛马」的战略可以用博弈论解释吗?
「田忌赛马」的战略可以用博弈论解释吗?
没有真正意义上学过什么博弈论,只看过一两节耶鲁的公开课。我认为博弈论所面对的情形是不稳定的动态过程,每个决策方都可能临时做出
颛顼是谁?颛顼是什么死的?
颛顼是谁?颛顼是什么死的?
颛顼是谁: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