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枇杷病虫原色图谱

褐带长卷叶蛾

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别名茶卷叶蛾、后黄卷叶蛾、茶淡黄卷叶蛾、柑橘长卷蛾。以幼虫卷缀嫩叶藏在其中,咀食叶肉,留下一层表皮,形成透明枯斑。后随虫龄增大,食叶量大增,卷叶苞可多达10个,蚕食成叶、老叶,春梢后还能蛀果,藏于两果粘连处或果叶粘连处,影响果品。主要寄主有枇杷、柑橘、苹果、梨、荔枝眼、杨桃、柿、咖啡、茶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6~10毫米,翅展宽16~30毫米,暗褐色,头顶有浓黑褐鳞片,唇须上弯达复眼前缘。前翅黄褐色,黑褐色的中带由前缘斜向后缘,基部黑褐色,顶角也为深褐色。后翅淡黄色。静止时,两翅合拢如钟形。雌虫翅较长,超出腹部甚多;雄虫翅较短,仅遮盖腹部,前翅具短而宽的前缘褶。

卵 椭圆形,长约0.8毫米,淡黄色,卵块排列如鳞状。

幼虫 体长20~23毫米,头与前胸盾板黑褐色至黑色,头与前胸相接处有1条较宽的白带,体黄色至灰绿色,前中足、胸黑色,后足淡褐色,腹末节具梳状的臀栉。

蛹 为被蛹,长约11毫米,黄褐色,腹末端有粗细不一的8根钩刺。

发生规律

在福建省一年发生7~8代,以老熟幼虫在卷叶内或果园杂草中越冬,世代重叠严重。第1代幼虫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出现,为害春梢幼芽及嫩叶;第2代幼虫于5月上、中旬出现,蛀食枇杷果实;7~8月的第4、第5代的发生量最大,为害夏、秋梢嫩叶;11~12月第7、第8代为害花穗。幼虫共分6龄,趋嫩且活泼,受惊即弹跳落地,老熟后常留在苞内化蛹。成虫白天潜伏在树丛中,夜间活跃,有趋光性,常把卵块产在叶面,每头雌虫平均产卵300余粒,呈鱼鳞状排列,上覆胶质薄膜,每头雌虫可产2块卵。芽叶稠密,发生量较多。主要天敌有拟澳洲赤眼蜂、绒茧蜂、步甲、蜘蛛等。

防治方法

①冬季剪除虫枝,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集中处理,减少虫源。②摘除卵块和虫果及卷叶团。③保护、利用天敌。④药剂防治。谢花期喷洒青虫菌6号悬浮剂(每克含100亿孢子)1000倍液,或白僵菌粉剂(每克含活孢子50亿~80亿个)3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5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等。

褐带长卷叶蛾雌成虫及蛹壳

褐带长卷叶蛾为害状

褐带长卷叶蛾雄成虫

褐带长卷叶蛾幼虫

褐带长卷叶蛾蛹外面附着丝状物

褐带长卷叶蛾蛹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热门推荐
  • 野史解密
  • 民间故事
  • 幽默故事
  • 童话故事
  • 历史故事
推荐阅读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王冕为何隐居躲名利
一天,王冕和秦老爹正坐着闲聊,见从外头走进来一个人,头戴皂帽,身穿青布衣服。秦老爹马上立身起来迎接。这人姓翟,是县里的头役,也是买办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包世臣的艺舟双楫
《艺舟双辑》,文艺论著。清代包世臣著。六卷。前四卷论文,后两卷论书,故称“双辑”。论书分为述书上中下,历下笔谭、国朝书品、答熙载
武庚叛乱
武庚叛乱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鬼谷子的四个徒弟
鬼谷子的四个徒弟
鬼谷子,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的显赫人物,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鬼谷子只是个代称,就像是现代的“某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