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萨吾尔登”由来及历史
本文作者: (www.04bk.com) 时间 : 2017-06-10 17:33:55 如有异议请联系管理!
“萨吾尔登”是蒙古族主要的民间舞蹈,这个以表现为主可以自由发挥的舞蹈,在蒙古族深受喜爱,蒙古族不分男女老幼几乎每个人都会跳;而“萨吾尔登”既是蒙古族民间舞曲与歌舞曲的曲牌名称,也是民间舞蹈的统称。下面我们来了解下蒙古族文化“萨吾尔登”的由来及历史。
“萨吾尔登”是新疆蒙古族居住区一种乐舞的名称,是以蒙古族乐器“托部秀尔”(弹拨乐器)伴奏,以表现马为主、又可自由发挥的舞蹈形式。“萨吾尔登”乐曲中有许多是以马为标题,专门描绘马的形象如走马、快马乃至跛马的曲调,而这些曲调为人们所熟知,因此,表演者或独自表现信马漫步草原、或两人表现双马竞技,虽然只在原地而舞,但观众依然感受到他们所展示的意境。表演进入高潮时,乐手更加投入,在快速地弹奏中还不时地模拟马的嘶鸣声,把围坐在毡帐内人们的思绪引向开阔的蓝天、无垠的绿野。
这时,人们随着乐曲的变化自由进场即兴而舞,或表现挤奶、擀毡,或模拟山羊顶角、雄鹰展翅;姑娘们则常用“揉肩”、“轻抖肩”以及“下腰”、“扬手揉臂”等优美的动作,抒发她们对草原美好未来的憧憬与遐想。
关于萨吾尔登一词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一说是形容一种马步。一说是指弹奏“托布秀尔”琴时,手的来回甩动。一说是由土尔扈特蒙古语“萨吾那”而来,意为马的头上下不停地弹动,“登”是托布秀尔弹奏时发出的“登登”声,两词合二为一,就是萨吾尔登。一说与蒙古语“萨吾尔”、“萨吾尔登”有联系,蒙古族人看到小孩玩耍时常说“萨吾尔、萨吾尔地玩”,看到小孩高兴地蹦跳时常说“萨吾尔登、萨吾尔登地跳”,意指逗人喜爱的小孩动作。
萨吾尔登常在喜庆节日、男婚女嫁、迎宾送客的家宴等娱乐活动时跳。活动场地、人数不限,一般是在毡房和毡房附近的草地上进行。萨吾尔登的动作十分丰富,有表现劳动和日常生活的,如挤奶、捣奶、套马、献茶、敬酒、擀毡、播种、收割等;有表现妇女生活的,如照镜、描眉、梳辫等;有模拟动物的,如模拟雄鹰翱翔,模拟山羊、田鼠,模拟及表现马的各种马步及鸟类的各种动作;还有表现爱情和模拟各种人物形象的。
萨吾尔登分徒手跳、持具跳、载歌载舞跳和对歌对舞跳几种形式。由于受生活、居住环境及服饰穿戴习惯的影响,萨吾尔登下肢动作比较简单,主要风格体现在上肢。手、腕、肩、臂的弹、压、推、拉、揉、绕;以腰为轴的前俯后仰;肩前推则肘后顶,肩后顶则肘前推;脚慢手快,棱角分明;以及每一动作双膝始终带弹性的屈伸颤动形成为萨吾尔登的鲜明特点。
-
- 齐桓公庭寮求贤
- 齐桓公一心想称霸于诸侯,他懂得 “得士者强,失士者亡”的道理,积极地招贤纳士。其中流传着这么个故事。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
-
- 妺喜: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女间谍
- 有施国是与夏朝同时期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内有一位叫妺喜的美女很有胆识,商便是在其帮助下灭掉了夏,她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女间谍。
-
- 介之推割股奉君是民间传说,并非历史事实
- 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中,被提及最多的是 “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举,后世的寒食节、清明节,许多地方都认为源于介之推。这个
-
- 介之推是否真的有必要割股侍主?
- 《东周列国志》中描述了一段情景,重耳途径卫国,卫国国君不以礼待之,以至于重耳没有饭吃,“是日,公子君臣尚未早餐,忍饥而行,看看过午,虽有
-
- 孟子智谏齐宣王爱戴百姓
- 战国时的齐宣王一心想称霸于天下。一天,他问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像我这样的人能不能统一天下?”孟子和齐宣王孟子觉得眼下人民生
-
- 秦孝文王,秦国最悲催的君主
-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年-公元前250年 ),嬴姓,赵氏,名柱 (一作式 ),亦称安国君,秦昭襄王次子,战国时期秦国君主,正式在位仅3天。公元前250年,秦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