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
又称“安死术”。是指对患有不治之症,生命垂危且遭受巨大痛苦折磨的危重病人,在有明确意思表示要求大夫采取措施使其无痛苦的离开人世时,由大夫以仁慈方法帮助其离开人世,大夫则不负法律责任。“安乐死”一词源于希腊语euthanasia,意指无痛苦地愉快死去。原是西方文明中无痛处死患不治之症者、严重畸形者和非常衰老者的社会政策下产生的专门术语。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生物学与医学的迅猛发展和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安乐死成为当今时代人们关注的热点。“安乐死”一词具有三种含义:(1)听任死亡。根据垂死患者要求,停止无望救治,任其死去,以解除患者痛苦。(2)仁慈助死。根据患者要求,以仁慈方法帮助患者死去,结束其痛苦。(3)仁慈杀死。在垂死患者无法表达主观意愿时,基于患者利益和其他正当原因,以仁慈方法将其致死。通常采用第二种含义。安乐死给人权固有的内容提出了新的问题。每个人都具有生命权,已成为人类共识。但对于人能否选择死亡方式,安详、快乐、尊严、体面地结束生命,回答则大不相同。主张安乐死的观点认为,选择死亡的方式是一种权利,是一种力图注重生命价值、至死保持人的尊严的权利。但是,由于安乐死是对基本人权——生命权的直接挑战,其本身又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伦理和科学技术问题,目前各国法律对安乐死大多采取极为谨慎的态度。自197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通过《健康安全法》后,已有15个州通过了安乐死的权利法案。日本采用司法解释方式给安乐死以有条件的认可。1993年2月9日,荷兰议会以91票赞成,45票反对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安乐死法。这部法律规定,实行安乐死的医生必须恪守28条严格的规定,并证明病人身患绝症,处于难忍的痛苦之中,多次要求结束生命,但对主动实施安乐死的医生,仍将处以12年以下的监禁。中国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认识安乐死。人固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让无法忍受痛苦的病人提前结束生命,符合人道主义精神和当代伦理道德。安乐死如同火葬和计划生育一样,经过一段时期倡导,可以逐步被社会接受。当然,安乐死事关人命,一定要有严格的立法和措施加以控制。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利用现代医学提前结束患者生命,有违医德。如果允许安乐死,就会为一些不孝子孙将患病亲属当包袱甩掉大开方便之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背道而驰。
-
- 甘罗斗丞相
- 甘罗从小聪明,才智过人,说话精练。一天,父亲从外回来,问他:“你刚才做了些什么事?”甘罗回答道:“堂前扫地,笼内捉鸡。”父亲不耐烦,指责他
-
- 狐堰论法,与晋文公抬杠
- 晋文公问狐堰说:“我把丰富的食物,普遍赐给朝中的人,一杯酒、一盘肉都集中起来宴请宫中的人,壶中的酒不薄,新鲜的肉不存放起来。杀一头
-
- 秦庄襄王,千古第一大帝嬴政的生父
- 秦孝文王是个悲情君王,等了几十年终于轮到自己当皇帝,却在位仅仅三天,就寂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在此之前,先王昭襄王,带领着秦国在一统
-
- 商均作为帝王之子,为何不能成为帝王?
- 应该继承帝位的商均却最终没有成为帝王,司马迁的《史记》中说商均是不肖之子(即不如其父贤能),因此,舜帝选择了禹继承帝位。这是太史
-
- 张仪连横
- 战国末期,秦惠王任用张仪做国相,用连横政策对付诸侯的合纵政策,取得巨大成功。张仪先后去魏国四次,终于劝说魏哀王尊秦王为帝。接着,张
-
- 詹天佑的家世,詹天佑的留学生涯
- 詹天佑字眷诚,1861年4月出生于广东南海乡间(今为三水市辖)一个世业茶叶出口生意的家庭。他的祖籍是安徽婴源,由他的祖、父两辈,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