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军
中国古代将罪犯解到边远地方终身服役的刑罚。军指分屯边防,充指补充军伍。即将不杀的重犯,驱至边防地区,罚做军卒,故名。源于秦的谪戍和汉的罪人戍边。魏晋相承,死罪重者,妻子皆以补兵,此充军成为常刑之始,但均是缘坐的人。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奏上齐律,处流刑者鞭笞各一百,髡之投于边裔,以为兵卒,此本犯正身充军之始。但系以流为军,与后代军流区分者不同。唐有加役流,无充军之制。宋沿五代之制,于流罪配役之外,其罪重者,刺配充军。始区分军流为二。元制,盗贼合流者,有充军之例。明代为了充实边防,对犯死罪应减等者,发配边远充军。《明史·刑法志》载:“流有安置,……其重者曰充军”,成为定制。分为极边、烟瘴(均四千里以外)、边远(三千里)、边卫(二千五百里)、沿海附近(千里)五等,均附加刑杖一百,称为“五军”。充军分终身和永远两种。罪犯自己终身不能免于边防军役,称终身刑;而永远刑则罚及子孙,勾丁补缺,死后由其子孙顶替。清制,定为附近(二千里)、近边(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极边、烟瘴(均四千里)五等。清代罚充军台效力,即此制。又称“军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除。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 与《资治通鉴》同为“史学双璧”的《史记》是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写起,《资治通鉴》为何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比如《史记·六国年表》
-
- 古代庙号和谥号是什么意思?末代皇帝溥仪庙号和谥号是什么?
-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
-
- 华元人物生平简介
- 华元,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华生御事之子,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宋昭公九年(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由于宋昭公暴虐无道,因此宋国人都不
-
- 郭开如何陷害廉颇
-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都特别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宋代的陆游曾写道:“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美国总统林肯说:“黄金诚然是宝
-
- 晋穆侯夫人之墓,随葬品竟达4280件!
- 晋穆侯墓发掘于1993年,是晋侯墓地唯一的一组一夫二妻并列墓葬形制。墓M62是《左传》、《史记》中晋穆侯夫人齐姜之墓,M63则据所出壶
-
- 晋襄公为什么要打击秦人
- 晋献公时灭掉虢国,据有崤函之地,卡住秦国东进的通道,使秦国不能出关到中原称雄。挺进中原,是秦人的长期打算。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