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治
西周统治者的治国主张。礼起源于氏族社会的祭祀,西周时成为维护宗法制度的行为规范。其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行政、司法、宗教、祭祀、婚姻家庭、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礼记·曲礼》记载:“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争分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礼治”包括:(1)“礼治”的核心——宗法等级制。宗法等级制是以家庭血缘为纽带,结合奴隶制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西周时将之与分封制相结合,并以“礼”的形式加以保护,形成西周奴隶社会的根本制度。周天子为大宗,各诸侯、卿大夫为小宗。周天子既为一国之君,又是一家之主。国家与家族相融合,利于奴隶制王权的巩固。(2)“礼治”的原则——“亲亲”、“尊尊”。要求人人亲其亲,尊其尊、长其长、男女有别。以血缘亲疏确定尊卑贵贱等级,以家族伦理规范人们行为。在礼治社会中,以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具有法律意义。出礼而入刑,人们的言行若违背了道德礼义,便是犯罪,统治者则以刑加以制裁。(3)“礼治”的基本特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治”的思想源于夏商,盛于西周,衰败于春秋。春秋时,儒家在“礼崩乐坏”的局势下力主恢复礼治,要求“克已复礼”。但儒家的礼治对西周时的礼治已作了修改,其更注重礼治的道德内容,提倡统治者以仁为本,推行教化。主张君子自省自律,为人处世以忠孝为先。汉以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家继承了礼治的传统开始了礼律合流的历程。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
- 包世臣《艺舟双辑》原文与译文(节录)包世臣简介与解题:包世臣,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邓石如弟子,安徽泾县人,泾县古名安吴,故人称
-
- 历代文曲星、文昌祠的演变
- 文曲星,亦称文星,其本名为文昌帝君。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道教奉其为主宰功名利禄的神仙。文曲星是中国古代对斗
-
- 武庚叛乱
- 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
-
- 汉文帝嬖幸邓通之谜
- “文景之治”是可与“贞观之治”媲美的太平盛世,然而,对“文景之治”起了很大作用的汉文帝也避免不了和其他皇帝一样的缺点:宠幸小人
-
- 汉文帝废除肉刑
- 淳于意是西汉初年诸侯国齐国的著名医生。他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当时著名医学家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高后八年时(公元
-
- 董卓罪恶滔天,干了哪些坏事?
- 《后汉书》称董卓罪恶滔天,百年不遇。违逆天地人伦,人神不安,弄得天下崩溃鼎沸,京城化为尘埃。并悲叹:“呜呼,人之生也难”,“天地之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