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赃
中国古代法律中对六种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犯罪的总称。赃物指因贪污受贿或盗窃等原因而取得的财物。其定罪科刑,自唐律始皆为六种,但各朝代有所不同。唐律规定的六赃是:(1)受财枉法,即官吏因收受贿赂而歪曲或破坏法律;(2)受财不枉法,即官员虽收受贿赂但未歪曲或破坏法律;(3)受所监临财物,即非因公事而接受下属吏民的财物;(4)强盗;(5)窃盗;(6)坐赃,即官吏、平民用不正当手段取得财物,所谓“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而罪由此赃”。唐律六赃,一般指官吏而言,故规定在《职制篇》;非官吏得赃,大都是诈欺、诓骗等类,并无枉法不枉法之分,故多规定在《杂律篇》。其处刑,枉法重于不枉法,受所监临重于坐赃,强盗重于窃盗。清薛允升《唐明律合编》中有《唐律六赃图》。《明清律集解附例》卷首附有《六赃图》,为:(1)监守盗;(2)常人盗;(3)窃盗;(4)枉法;(5)不枉法;(6)坐赃。无受所监临及强盗赃,而有监守盗及常人盗两种。计赃之法,监守盗(贪污自己经管的财物)最重,常人盗与枉法等,窃盗与不枉法等,坐赃最轻。《清律集解附例》卷首也附有《六赃图》,为:(1)监守盗;(2)常人盗;(3)坐赃;(4)有禄人(指官吏)枉法,无禄人枉法;(5)有禄人不枉法,无禄人不枉法;(6)窃盗。初与明律同,后改分二图,一图监守盗、常人盗、坐赃三等,另一图有禄人枉法与无禄人枉法、有禄人不枉法与无禄人不枉法、窃盗三等。监守盗处罚最重,赃四十两杂死斩;有禄人枉法,赃八十两实死即真犯绞;常人盗赃八十两杂死绞;无禄人枉法、赃一百二十两实死绞;有禄人不枉法一百二十两以上实死绞;窃盗赃一百二十两以上实死绞;无禄人不枉法罪止流三千里,杖一百,而坐赃最轻,赃五百两徒三年,杖一百。
-
- 清末代皇帝溥仪:全世界唯一登基三次和退位三次的皇帝
- 1908年11月的一个寒冷冬夜,宫中突然派出一大队的太监来到醇亲王府,在好一阵手忙脚乱之后,一个半睡半醒的孩子在父亲及乳母的陪同下被
-
- 华元如何劝退楚国,使楚、宋休战的?
- 春秋时代,南方的楚国渐渐强大起来。楚庄王问鼎中原,意欲称霸诸侯。公元前597年楚兵伐萧,宋国曾派人去救萧,楚庄王决定惩罚宋国,以树立
-
- 詹天佑修建铁路,詹天佑如何解决技术难题
- 詹天佑(1861—1919年),字眷诚,号达朝。广东南海人,居住在湖南省,原籍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中国首位杰出的爱国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
-
- 撵山
- 这是一个布依族的幽默故事,一起来看看。一天土司带着甲金去撵山。到了山上,土司让甲金去撵野物,自己却闲坐着休息。甲金跑进林子,大喊
-
- 包拯陈州粜米
- 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年颗粒不收,民不聊生,户部尚书范仲淹上殿奏本,保举龙图阁大学士兼开封府尹包拯到陈州粜米济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