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
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伦理道德和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源于先秦儒家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常关系。“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韩非曾从政治角度论述过“三纲”。他认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是天经地义的。三者关系理顺了天下就大治,理不顺,天下就大乱。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对“三纲”进一步阐述。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符合阴阳之道。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阳尊阴卑,阳贵阴贱。作为阳的君、父、夫永远是作为阴的臣、子、妇的主宰,这是意的体现。“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孔颖达将“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列为“五常”。董仲舒认为“三纲”配以“五常”,用来教化人民,强化统治,能得到天神的保佑。汉唐以后,礼入于律,“三纲五常”思想不仅成为封建宗法伦理的核心,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立法、司法的根本指导原则。凡符合“三纲五常”的言行都是合法的,违背“三纲五常”的言行都是法律所制裁的。罪与非罪亦以“三纲五常”为准,并以违反“三纲五常”的程度来确定刑罚的轻重加减。“三纲五常”既是封建社会立法、司法的理论根据,又是封建法律制度的核心内容。
声明:本文搜集自网络,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相关阅读
网友喜欢读
推荐阅读
-
- 秦穆公:羊皮换贤
- 秦穆公(?─前621),名任好,春秋时期秦国国君。自幼便胸怀大志,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任人唯贤,使国势逐渐强大起来
-
- 将介之推局限于忠孝 是对他的矮化!
- 介之推的传说在民间流传开以后,他几乎成为忠臣与孝子的代言人,但尽管如此,历朝历代都有人对介之推的传说提出质疑,如《荆楚岁时记》寒
-
- 李广与程不识的不同之处
- 李广与程不识都是西汉名将。李广的祖上李信是秦国大将,曾率数千人攻逐燕太子丹,并生擒之,后因夸口用20万人可灭楚国,失败而归。李广勇
-
- 召公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 要离杀庆忌
-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光,在伍子青的引荐下结识了侠士专诸,利用专诸刺杀了吴王僚,自己作了吴王,即吴王阖间,但阖间总有一个心病未了,那就是王
-
- 魏文侯用才之道
-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